邓仲明:探索求变 科创报国

邓仲明,江苏常熟人,1979年至1983就读于华东水利学院(现河海大学)水动专业。他也是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工程项目管理博士、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ASCE)会员、美国项目管理学会(PMI)会员。先后任职于香港城市大学、北大方正集团、中科云富创投。目前兼任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人力资本分会副会长;中国技术创业协会孵化联盟专家顾问委员会专家;中国通信工业协会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专家;深圳市质量管理与检测促进会执行会长;深圳市产业园区发展促进会副会长、园区专业服务专家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南方科技大学、龙岗城投、加拿大研发智库等多家机构的创业导师。现任深圳市北大科创园发展有限公司总裁兼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

邓仲明校友

金陵求学  奠定基础

 1979年,年仅16岁、稚气未脱的邓仲明考取了华东水利学院(现河海大学)河川系水动专业。虽然他的老家常熟和南京都在江苏省,两地离得也不算太远,但对于没有出过远门的邓仲明来说,未知的城市和学校还是令他心怀忐忑。入校后,他发现大多数同学都是同龄人,而且在水动专业的两个班级里,还有年长的“大哥哥”“大姐姐”同学的关心与照顾,所以邓仲明很快就适应了大学生活。那时同学们学习异常刻苦,大家互相勉励,因此邓仲明四年的大学生活也主要是在学习中度过的。在那个年代,学校里除了体育运动,也没有太多其他的娱乐活动。邓仲明最爱的体育运动是打篮球。那时的他每天生活很有规律,基本上都是上午上课,下午下课后在篮球场上锻炼身体,晚上去教室自习。同学们每天的学习、生活都在一起,情感真挚,简单又快乐。邓仲明记得,大学宿舍里一共住有七个人。其中包括他在内,有四个同学的学习成绩相对较好,应该都是专业的前十名,大家平时在学习上都会互相交流和帮助。毕业之后看看当年的舍友,如今有在加拿大和国内高校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的教授,也有在商海遨游的国企老总……得益于在母校打下的坚实基础与形成的良好学习习惯,大多数人在事业上发展得都相当不错。

初出茅庐  雏鹰已成

 1983年,大学毕业后,邓仲明与另外一位同学申昌明一起被分配到副部级单位长江水利委员会机电处。经过前期在宜昌三个月的培训后,邓仲明开始了在“330工程”(即葛洲坝工程)设计代表处的工作,经常奔波在葛洲坝工程的工地一线。刚开始时,邓仲明信心满满。但在工地实践后他发现,自己大学四年学的知识与实际工作基本上是两码事,他的事业顿时陷入迷茫。好在在华东水利学院读书时养成的爱学习的好习惯让他很快调整好状态,边做边学,很快从迷茫中走出。通过在葛洲坝的工作经历,邓仲明深切地感受到那时我们国家的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还比较落后,这也影响到了他未来的选择。

后来邓仲明回到武汉,参与三峡工程的可行性研究。因为大学时期刻苦努力,英语功底较好,于是领导安排他参与来访外企的接待、技术资料的翻译和技术交流工作。那段时间,他的英语听说能力也有了大幅的提升。值得一提的是,当年与邓仲明同届分配到武汉长江水利委员会的钮新强校友,在2013年已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重新回炉  赴澳深造

 邓仲明在工作实践中越来越能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也深知自己知识储备的不足。于是他于1986年考取了陈怀先老师的研究生,回到母校继续攻读水工专业的硕士学位。

 与邓仲明同年考取硕士的还有三百多名新生,在刚入学还在大教室上基础课的阶段,教育部给了学校一个国家公派澳大利亚留学读管理学研究生的名额。因为当时学校的管理学院刚成立不久,还没有自己的研究生,于是学校决定挑选总成绩排前十的研究生,加上五名推荐生,以英语考试的形式将这个名额给予考试成绩第一名的同学。邓仲明至今仍清晰地记得,考题是当年五月份TOEFL的试卷。当时十五名考生都没考过TOEFL,甚至不少人都没听说过TOEFL。而邓仲明凭借在长江水利委员会工作时打下的英语基础,很轻松地在十五人中脱颖而出,成功地代表学校去澳大利亚留学。之后的时间里,邓仲明拼命学英语,力求听说读写全面发展。出国前,邓仲明有半年多的时间是在北京语言学院学习。那时邓仲明非常憧憬和向往即将开始的国外留学生活,但那时的他对澳大利亚一无所知。

 当时怀着学以致用、读书报国的信念,邓仲明果断地选择了工程项目管理作为出国留学的专业方向。现在看来,他应该是中国第一批出国学习项目管理的留学生。

 1988年,邓仲明登上了飞往悉尼的航班,开始了他的国家公派留学生涯。他先是在悉尼大学攻读硕士,后转入新南威尔士大学硕博连读,师从David Carmichael教授。留学生涯是孤独的,悉尼的华人虽然也不少,但会说普通话的不多,甚至去唐人街买东西还要说英文才能顺畅沟通。那时的邓仲明,除了偶尔参加主题派对和社交活动,大部分时间他都忙着在图书馆看着不同的资料和书籍,踏着晨光出,背着月光回……

东方明珠  香港任教

 1994年,博士毕业后的邓仲明想继续从事科研工作。而那时香港即将在3年后回归的消息特别振奋人心!邓仲明便怀着“到祖国自己的土地上走一走、看一看”的想法,应聘成为香港城市大学建筑学系助理教授 (副教授)。

 邓仲明的工作职责主要是教学、研究和咨询。教学包括本科生和硕士生的建筑房地产管理类相关课程,研究和咨询针对建筑房地产行业以及香港政府的公共政策。2003年,邓仲明在香港城市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建筑及房地产项目管理硕士学位班中任项目主任,系该项目的创始人,负责整体运作管理及教学、硕士论文指导等工作。在北京开班期间,邓仲明亲身感受到内地,尤其是北京日新月异的发展,也逐渐坚定了要在北京发展的念头。

走出校园  遨游商海

 2009年,邓仲明应聘进入北大方正集团,担任方正科技(上交所600601)投资总监,后担任方正信息产业集团投资总监。

 邓仲明作为投资总监,充分利用上市公司及集团的平台资源,主导重大投资业务和产业重组业务,产业园的规划、开发和运营,投资项目的管控,与国内外企业的合作和发展,以及政府关系等工作。

在此工作期间,最令邓仲明自豪的,就是成功参与和主导了多起并购和资产重组,在北大方正集团的转型和发展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2014年,邓仲明受邀担任中国科学院云计算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主任助理、投资总监,广东中科云富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在东莞市人民政府出资4000万的基础上,中科云富创投成功在证监会基金业协会备案成为基金管理人,并在广东东莞、内蒙古呼和浩特、江西上饶等地发起设立了总规模超过20亿的产业基金。

创新孵化其实是慢工出细活。邓仲明非常高兴地看到当年他参与创新孵化和投资的初创项目,近期有几家已经进入资本市场,成功登陆科创板和创业板。


聚焦鹏城  助力科创

 2017年,邓仲明回到了北大方正集团,担任深圳科技园区的常务副总、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现在园区已划归北京大学,更名为北大科创园,成为北京大学在深圳科技成果转化的基地。有了在东莞松山湖运作创投的经历和经验,邓仲明对运营科技园区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

 邓仲明认为,改革开放40年,产业园区作为经济创新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其核心特征和经营模式也在不断的演进,从1.0演化到4.0。上个世纪80年代,以低成本为导向,处于土地、劳动力和政策等要素聚集的外力驱动阶段是1.0阶段;进入90年代,以产业为主导的阶段为2.0阶段;2000年以后,以总部经济园区为代表,产业园区的发展进入内生动力和技术创新驱动的3.0阶段;近年来,产业园区的发展已经进入综合体的4.0阶段。

 “产业+基金+运营服务”是目前产业园区运营的主要方向和趋势。产业是核心、是基础,优秀的产业园区在产业层面要符合市场或产业需求,有必要进行合理的产业规划。产业园区通过深耕细作,已经对熟悉的产业领域的成长机理、发展特性、分化组织等方面积累了足够的经验,能够快速对区域市场做出反应,哪些区域适合哪些产业,或者哪些产业中的哪些环节存在增值潜力,规避了后期“孵化”过程中产生的投融资风险,使得一个产业园区项目呈现良性发展的状态。而且后期产业孵化运营、产业投融资带来的丰厚经济利益也成为产业园区品牌扩张的破题之路。

 北大科创园,作为北京大学直属科技创新园,其立足于改革开放前沿城市深圳经济特区不断孕育“科创力量”,打造北大教学科研转化标杆示范产业园区,引领产业自主创新及产学研转化,促进产业的快速发展。

身处深圳先行示范区,在新发展时代下,北大科创园实现了“生产制造-产业园-创新孵化园-产学研创新基地”的经营转型,并荣获“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级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等资质。

 今年,北大科创园又迎来了新的征程,正式设立轻资产运营公司——深圳市北大科创园发展有限公司,邓仲明出任新公司总裁一职。这意味着园区将成立自有基金,建立股权投资机制,可对外进行品牌、服务输出。这将完善现有园区运营模式,实现“资产+资本”双向驱动,与园区企业真正建立空间链、服务链、资本链的互利共生关系。

左二为邓仲明校友

 从青涩的大学生到工程师,从国家公派出国留学生到孜孜不倦教书育人的大学老师,从上市公司稳扎稳打的投资总监再到力推创新、勇于探索的“科创人”,在邓仲明的职业生涯里,“艰苦朴素、实事求是、严格要求、勇于探索”这十六个字的河海大学校训闪闪发光,照耀着他一路前行。相信未来的邓仲明将继续保持敢于探索、与时俱进的精神,引领北大科创园不断探索科技成果转化道路,以基础研究、源头创新能力以及科技创新,为深圳改革开放事业的蓬勃发展贡献力量,努力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