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守仁 -- 心血智慧筑大坝

      郑守仁(1940— ),安徽颍上人。1963年毕业于华东水利学院河川系水工专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长江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兼三峡工程局代理局长。主持三峡工程单项技术设计、招标设计、施工图设计。曾参与乌江渡、葛洲坝、隔河岩的设计和施工。参与设计的葛洲坝大江截流工程获得国家优秀设计奖,葛洲坝二、三江工程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三峡工程大江截流工程设计和隔河岩水利枢纽新型重力拱坝工程获得国家优秀工程设计金奖。两次被评为水电部、水利部特等劳模。获得全国总工会“五一”劳动奖章。并被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当你站在雄姿初现、巍然屹立在长江之上的三峡大坝面前,凝视着这座凝聚了中华民族近一个世纪的梦想,投注了众多建设者几近毕生心血的伟大工程时,心中的自豪感都会油然而生。在这座大坝面前,你不得不慨叹人的渺小,然而,你也不得不赞叹人的伟大。没有建设者们夜以继日、呕心沥血的工作,哪会有这“高峡出平湖”的壮美?而在数千名奋战在三峡施工第一线的建设者中,总有一位年逾花甲、衣着朴素却又精神矍铄的老者永不疲倦地指挥着工地的设计和施工。他,就是我们杰出的校友,长江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三峡设计代表局局长郑守仁院士。

大禹传人,选择水利原为治淮治家

1940年春,郑守仁出生在洪灾频繁的安徽颍上县淮河岸边。 解放前的淮河是条“大雨大灾,小雨小灾”的河流。每年夏季,淮河洪水泛滥,大堤决口,年幼的郑守仁就不得不随着父母跑“水反”,往大堤高岗处逃生。堤内,农田一片汪洋,不少乡亲被洪水无情卷走,这一切被他看在眼里。父母告诉他,这是水灾。目睹乡亲为水所累、颠沛流离的惨状,郑守仁暗暗立下志向,要让洪水不再肆虐,让百姓不再遭殃。 

1948年冬,郑守仁的家乡解放了。刚刚获得解放的家乡人民在毛泽东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伟大号召指引下,进行了大规模的治淮工程建设,使淮河洪水灾害大大减轻。这一切,也被他看在眼里,同时,也记在心里。他渐渐明白,只有建设好水利设施,才可以彻底根治淮河,为家乡人民造福。

1958年夏天,郑守仁中学毕业了。在志愿填报表上,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水利工程专业。他说,自己自小就立志成为一名水利工程师,直接参与治淮工程建设,变水害为水利,让淮河为人民造福。这不仅是他儿时的理想,更是他一生的志向。不久,他收到了华东水利学院的入学通知书,上面正是他梦寐以求的河川系水工专业。

创业维艰,积累经验备战三峡

1963年,毛泽东主席发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全国上下掀起了学习雷锋的热潮。这一年,大学毕业的郑守仁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来到了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现长江水利委员会)工作。参加工作的第一年,组织上派郑守仁在湖北省蒲圻陆水水利枢纽工程工地参加工程建设。在此期间,他与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虽然辛苦,却学到了很多东西。也正是在这里,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后,他的入党誓词“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为长江献出毕生的心血”,伴随他踏遍了青山绿水,无论酷暑严寒,无论阴晴雨雪,终身不悔。
许多年后,当他回忆起这段经历时,总是会不无感慨地说:天地间有两种书,一是有字书,一是无字书。有字书,即白纸黑字的书本;无字书,便是万事万物之理,以及自然界和社会上的许多实际知识。有字书固然重要,但我们更要看重无字书,要饱读无字书,以扩大求知面,从实践中吸取营养。在学校学好专业知识打好基础固然重要,但参加工作之后,光靠在学校学的东西还远远不够,只有通过实践才可以达到应用的目的。

1972年,郑守仁开始参与葛洲坝工程的修改设计。葛洲坝工程是我国在长江干流上修建的第一座水利枢纽工程,有万里长江第一坝的美名。但在葛洲坝工程的建设中,也走过曲折的弯路。1970年12月,当葛洲坝工程动工兴建时,仅做了一些规划阶段的设计工作,工程施工近两年后,才发现施工与设计均存在着一些重大的技术问题尚未解决。1972年11月,中央决定葛洲坝主体工程暂停施工,由长江水利委员会负责修改设计。长委会组织了一批技术人员进行了大量勘测设计和科学研究工作,于1974年6月提出葛洲坝水利枢纽修改初步设计报告,经国务院组织审查批准。同年10月,葛洲坝主体工程恢复施工。此后,工程建设进入正常轨道。

在参与葛洲坝工程现场设计的过程中,郑守仁负责导流围堰及大江截流设计工作,先后主持设计8座围堰,有土石围堰及混凝土围堰,还有在我国首先采用的钢板桩格型围堰的钢结构围堰。长江水深,流量大,截流的规模大,难度高,且有风险,万一失误,将有可能造成延误通航、发电的严重后果,因而截流及围堰成为葛洲坝工程建设中的重大技术问题之一。

为确保大江截流成功,做到万无一失,以郑守仁为领导的技术组对截流设计方案进行了大量分析研究工作,并通过水工模型试验验证,采取多种技术措施,以保障大江截流安全可靠。他们首先认真分析坝址水文及地质等自然条件,合理确定大江截流的设计参数;再结合葛洲坝枢纽布置的施工导流方案的研究,在水工模型试验的基础上,优化二江导流渠道断面型式,创造良好的分流条件,降低大江截流难度。当时正值文化大革命后期,条件异常艰苦在导流围堰设计施工工地,郑守仁几乎天天守在施工现场。经过对大江截流方案进行了多方案比较,并借鉴国内外大型截流工程的成功经验,郑守仁和设计组最终选定了上游围堰确定堵截流方案。为提高截流合龙抛投块体的稳定性,在截流龙口段河床预平抛重型钢架石笼和混凝土块形成拦石坎,使龙口河床加糙,以减少合龙抛投料的流失量,并充分研究了截流施工道路布置、备料数量及堆场布置、截流施工机械设备的选型,为精心组织截流施工提供可靠的数据;方案将截流设计水力学计算、水工模型试验和原型水文观测工作紧密结合,互为补充,保证大江截流设计的充分合理性和可靠性,并有效地指导截流施工。当时,负责领导截流专业设计的郑守仁遇到了很多难以想象的困难,但都在修改设计的实践中解决了。如“大江截流”这个当时的大难题,也曾研究过多种设计方案,但最终采纳了郑守仁提出的“钢筋石笼”龙口护底方案,从而大大减少了截流进占抛投料的流失,确保了葛洲坝工程大江截流的一举成功,并成为当时震惊世界的大事之一。

1980年10月,二、三江建筑物建成; 

1981年1月,大江截流成功; 

同年6月,三江航道正式通航;

7月,二江电厂1号机组并网发电;

1986年,葛洲坝工程圆满竣工。

在投入运行的十几年来,葛洲坝工程发电效益显著,库区航运条件改善,经受了历年汛期洪水的考验,这证明了设计方案合理,施工质量良好。这一切,凝聚了郑守仁多少心血!

此后,在隔河岩工程的施工与设计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经验的郑守仁,将在葛洲坝现场设计中积累的经验,用于隔河岩建设的实际工作。在那样艰苦的环境里,郑守仁和另外的许多建设者一起,用智慧点燃了一个又一个不眠的探索之夜。在隔河沿工地上,郑守仁既是指挥官,又是办事员,大到设计方案的审查核定,小到生活中的一切琐事,样样都要他具体安排,四方求助。领导处处以身作则,无声地调动了广大设计人员的积极性,他们都自觉地以郑守仁为榜样,急工程之所急,想国家之所需,不分昼夜,不讲条件,画图的桌子不够用,就以床板来代替;下工地没有车,就靠两条腿。他们以超常规的设计办法,共同努力,保证了隔河沿工程按计划动工。由于设计的紧密配合,号称亚洲之最的隔河沿导流洞不到一年就提前竣工通水了,从而为隔河沿工程提前建成并发挥效益奠定了基础。

后来每每想起当时的情景,郑守仁总是说,水利工程利在当今,功在后世。在长江上筑坝,如果失败,影响很大。我们作为设计人员,将来要经得起检验。

转战三峡,临危受命如履薄冰

长江是匹野马,何时听从过人的摆布?人要强迫江河改道,谈何容易?

使江河改道,使日月低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百般棘手。

三峡工程是举世瞩目的大工程。从设想到论证,经年日久,竟长达70余载,不仅水利专家,还有地质专家、文物专家、生态专家都参与其中。最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表决时,2633名代表中,有1767名投赞成票,644票弃权,25名未表态。1993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三峡工程作施工准备,一期工程开始。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正因为郑守仁在长期的实际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才能为将来的力挽狂澜打好了坚实的基础,才可以在运筹帷幄中决胜千里之外。也正因为如此,屡获殊荣的郑守仁才会临危受命,转战三峡。

1994年,郑守仁开始以长委会总工程师的身份参与并主持三峡工程的技术设计、施工图设计和现场设计工作。虽然职务升迁了,但他坚实的脚步依然踏在施工第一线上。

此时的郑守仁身为长江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既要全面负责治理长江的各项技术工作,又要代表长江水利委员会指挥三峡各现场工作。面对规模巨大,技术复杂且为世人关注的三峡工程,作为设计总承包单位的总工程师,如何不负重任,圆满完成三峡工程现场设计中的各项工作呢?过去的荣誉终究是过去,能够从其中提炼出对现在或者说是将来的工作有所帮助的经验这就很好了。现在的郑守仁考虑得更多的是,当遇到想象不到的困难时,如何去解决?怎样调动和组织力量搞好修改设计,保持工程质量,确保施工进度?他常对设计人员说:工程设计是国家重点项目建设的灵魂。设计失败将给工程造成巨大的损失,优秀设计是建设优质工程的基础。设计要为国家把关,对三峡工程设计者来说,更要时时处处想到这一“关”是否把好了。党中央把三峡工程的设计工作交给长江水利委员会负责,这是对我们最大的关怀和信任,是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面对这历史的重任,我们一定要竭尽全力把三峡工程设计工作做好。

众所周知,任何一项新技术的实验研究与应用,从最初的提出到最后的实施,必须要有领导者的决策、支持和指导,并组织协调各方力量形成一个整体,共同努力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正如混凝土的形成,砂子石头是骨料,但必须通过水泥的粘连才能凝固成坚硬的大坝。作为三峡工程现场总指挥的郑守仁却并不以专家自居。在遇到技术难题时,他总是广拜师门,虚心听取各方意见,广泛采纳合理化建议。以至于很多年轻的工程师都说:郑总具有“神话般的人格力量”。

三峡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必然会遇到一系列挑战。这除了难度极大的移民问题,还有工程本身遇到的技术难题,如高边坡开挖、长江截流、高强度混凝土施工、特大型机组金属结构的制造、安装等等。种种难题,变成了更沉更重的压力,紧紧压在郑守仁心上。为了追求一流的设计,郑守仁付出了多少心血,这是无法估量的。人们只知道他长期以来都是超负荷工作。在他的日历上,没有节假日,甚至没有白天黑夜。若按8小时一个工作日计算,他一年的工作日远远超过了365天。他的家虽然就在宜昌,但却很少在家吃饭。在工地上,几乎所有的人都能说出几段郑守仁的故事:郑总每天除去睡觉的几小时外,其余时间都是在工作,有时甚至是边吃饭边和别人讨论工作;郑总参加一系列的现场设计技术问题讨论会时,不同的专业人员只参加与本专业有关的问题讨论,郑总却是逢会必到,因为他对每一项设计都要反复推敲…… 

用郑守仁自己的话说,他是谨记当年周恩来总理“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教导,以科学严谨的态度,竭尽全力把三峡工程设计工作做好。

二期围堰的防渗设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高达70多米的防渗墙,工期又受到极大的限制,采用什么手段和使用什么材料才能高速优质地筑起一道横卧长江并能抵御狂澜的土坝心脏——防渗墙?再如三峡工程高边坡控制爆破与快速开挖施工技术及船闸高边坡施工程序等问题,虽然早已在“七五”、“八五”国家科技攻关中作过研究,但现在已进入了实施阶段,设计上必须提出具体的技术要求以指导施工。三峡工程许多建筑物处于高边坡之下。最突出的是永久船闸1600多米的主体结构段全被夹在两面陡坡之间,最大坡高200多米,特别是闸室直立墙最大坡高60多米,形成了最高坡下面的高陡坡,这都为当今世界水电工程所罕见。如何保证这些高边坡开挖施工与运行的稳定安全,是三峡工程重大技术问题之一。现场设计就是要具体地解决这些重大技术问题,并根据施工进展情况,结合实际不断优化设计,确保工程建设按计划推进。但这些复杂问题的真正解决和实施,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熬尽心血的代价。面对如此众多的难题,郑守仁在千头万绪的繁杂工作中是怎样发挥群众的智慧,协调有关各方力量,共同攻克各项技术难关的呢?长江水利委员会三峡工程代表局现场办公室门前的一幅对联也许与之有内在的联系:“科学严谨精心设计共同绘制三峡大坝蓝图;创新求实优质施工团结创建世界一流工程”,横批:“为国争光”。这是郑守仁的新作之一,也是他和全体三峡工程建设者的共同心声。

80年代以来,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也同其他行业一样,受到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部分工程质量出现滑坡,建成投入运行的水利水电工程,连续发生了青海省沟后水库面板堆石坝垮坝、西藏羊湖水电站引水隧洞混凝土堆砌塌方等惨重的质量事故。面对这些惨痛的教训,作为工程总设计师的郑守仁常常语重心长地叮嘱身边的设计人员:“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质量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百千万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危,确保工程持续安全可靠地运行是广大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者的神圣职责”;“质量是工程的生命,设计是质量的灵魂,要敢于负责”。凡是重点部位的验收,他都坚持到现场亲自参与,以无私无畏的胸怀,团结大家严把质量关。

凡是和郑守仁相处过一段时间的人都知道,他性格沉稳,不苟言笑,很多人都说他是默默奉献的“老黄牛”。他为人厚道,极少对人发脾气,一般技术人员都乐意和他探讨工程上的问题。但“老黄牛”也有“发威”的时候,他对工程质量极为挑剔,不怕得罪人,只要他有足够的理由证明是不合格的,绝不通融。这是很多人都不了解的他的另一面。

1998年正月初一,左岸13号坝段基础即将验收。当时,参建各方现场代表都已表态同意,施工单位也准备开仓浇筑混凝土,面对当时这种局面,郑守仁却顶住压力,力排众议,指出基岩面处理尚未达到设计要求,并强调三峡主体大坝基础部分万万马虎不得,要不折不扣地按设计要求将基岩裂隙和松动块石等地质缺陷处理好,否则将留下无穷隐患。他的大无畏精神深深打动了在场的各方代表。最后,指导施工单位按照他的要求连夜整修,将地质缺陷全部处理妥当后,他才签字验收。 

有人说过:“奋斗的琴弦,若不紧扣在崇高理想的音符上,就奏不出时代的最强音。”郑守仁心中的“琴弦”始终是紧扣在为国争光,为党增辉,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理想的音符上。在三峡现场,他的“琴弦”始终是紧扣在李鹏总理“三个一流”的嘱托上:“一定要把三峡工程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工程,创造出一流的质量和一流的管理水平。”为了实现这“三个一流”的目标,郑守仁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他说:要建设成世界一流的工程,首先要创造出一流的设计,没有高质量的设计,就无从谈起“一流”工程。

公而忘私,廉洁自律铸造神话般人格力量

人上一百,种种色色。有人醉生梦死一掷千金,有人公而忘私廉洁自律。郑守仁属于后者。他为人和善,遇事总是礼让三分。他们夫妇在工地上一住几年,很多优秀项目获得国家颁发的奖金多达数万元,他全部捐给了水利建设事业、希望工程和有关公益事业。不仅如此,他对那些离退休或是生病等有特殊困难的职工,也是关怀备至,曾多次倾囊相助。而他自己却常年粗茶淡饭,非常简朴。前些年,单位几次调整职工住房时,都请他最先挑选楼层和房型,但总是被他婉言谢绝。理由是:全局职工的住房大都还很挤,等群众的住房条件都改善后,我的住房条件自然也改善了。

1988年,他爱人因患乳腺癌在武汉住院治疗,万分焦急时,他得知另外一位职工也因病在汉住院治疗,便赶了很远的路送去200元钱表示慰问。有一名职工患了喉癌,需要配人工喉管,开销很大,他闻讯后又送去了500元钱。对于自己的生活,郑总却一直都保持非常低调的态度。经常有记者慕名前来采访,他也总是很少谈到自己。他总是说:水利工程的任何一项设计成果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我只是作为一个执行者而已,奖励应该是大家的。

古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如今,水利建设者们也是长期出门在外,工作流动性很大,有的甚至几年也不能与家人和孩子见上一面。郑总的夫人高黛安是高级工程师,也长期在工地,夫妻俩几十年如一日比翼双飞在施工现场,两人都无法顾及家务;郑总的岳母和女儿远在苏州,至今仍是天各一方。每每谈到孩子,郑总总是深感歉疚。为了水利事业,为了方便工作流动,他们的独生女儿很小就被寄养在远在苏州的外婆家。夫妻俩总说,等忙完了这一阵儿就把孩子接回来。可没曾想到,这一忙就忙了30余年。30多年来,郑总与女儿团聚的日子加起来还不到两个月!就连女儿出嫁的大喜日子,他也没能到现场送去一声父亲最温馨的祝福。如今,外婆早已过世,女儿也早已成家立业,而她的同事甚至不知道她还有这样一位院士父亲。

无情未必真豪杰。为人父母者,谁不心疼自己的孩子?郑总虽然一年到头忙得团团转,但每年的9月15日,他却总忘不了要提醒妻子:我们一块儿吃碗面,算是为女儿过生日,祝福一下吧。对无暇顾及的女儿,对年老体弱的岳母,对刚强而又体弱的妻子,郑总的心里都有说不出的歉意和感动。为了工程,为了事业,他把对亲人的爱深深埋在了心底,把博大无私的爱都献给了祖国和人民。

谈到家人对自己工作的支持时,他总是不无感慨地说:搞水利事业的人处理起家庭问题往往比较困难,好在爱人支持,女儿也理解我们这一代人把工作看得很重的心理。只是不希望所有的设计施工人员都是这样就好了。

不知是谁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一个崇高的灵魂是从所有平常细微的举动中流露出来的。郑守仁对待事业,对待家庭,对待名利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正是对这句话的最好诠释。

说到郑总的生活俭朴,便使人想到了流传在工地上的关于连小偷也嫌他家太穷的故事。有一天,一个小偷不知从那里得到的“消息”:紧挨镇镜山小学的长江水利委员会葛洲坝代理处职工宿舍区内,住有一户当大官的人家,两口子都是高级工程师,但很少有人在家住。他们家肯定很发财,进去定能捞上一把。这个小偷终于趁机撬锁破门溜进屋了,一看之下却大失所望:30平方米的两间房内,空空荡荡,带电的玩意儿一样没有,除了几大捆书籍和资料堆放在墙边以外,就是几样老古董式的旧桌、旧柜和旧床,毫无一点现代化的气息。小偷不死心,便撬桌子,翻柜子,扒书堆,一心想找到藏着的金银首饰或其他贵重物品,结果还是一无所获……

还有一次,一家电视台的几名记者慕名到郑总家采访的时候,看他家中的摆设如此简朴,都感到难以理解。他们说:“没想到一位全国劳模、局级干部的住房和家中摆设都如此简陋,实在少见。这是一块净土,一块净土啊!”

郑总对自己的钱看得很淡泊,但把人民的钱却看得十分珍贵。为此,在他的职权范围内,凡是能从设计上挖潜能节省投资的地方,他宁愿麻烦自己,也要想方设法优化设计方案。他常对设计人员说:“设计一条线,工人满身汗,国家花钱千百万。”这种一笔千金的观念是他在长期的现场设计实践中形成的,并支配着他在葛洲坝、隔河岩和三峡工程的多项设计优化中,为国家节省了一亿多元的工程投资。在他的提倡下,设计部门大力推广和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创造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以至于很多年轻的工程师都说,郑总具有“神话般的人格力量”。

有人说过,可以估量的物质成果是有价之宝,不可估量的精神成果是无价之宝。郑总在设计中所创造的直接的经济价值,若要细算,也是不难的。但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几十年如一日的求实作风,实在是难以估量的无价之宝。

在1997年公布的116名工程院院士名单中,郑守仁榜上有名。

身为院士的郑守仁,仍然脚踏实地的工作在施工第一线,率领设计人员紧密配合三峡工程业主、监理和施工部门及时解决与设计有关的各种问题。在工作中,他仍然谦虚谨慎,一丝不苟。他虚怀若谷、广纳良策,既听从老专家的建议,又广泛采纳各设计、科研和施工人员的合理化建议,充分发挥集体智慧的力量。正因为郑守仁善于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能虚心听取老一辈专家的意见,从而保证了三峡一期工程现场设计圆满完成,促进了大江截流等重大工程项目按计划顺利实现。

秉性守仁,热血筑坝

郑守仁是长江水利委员会党组成员,并长期兼任三峡设计代表局党委书记、局长,可以说是身居要职、德高望重,但他对身外之物却视若浮云,他对名利的泰然处之常常给人以醍醐灌顶、振聋发聩之感。隔河沿水利枢纽提前半年发电,郑守仁获重奖5万元,他将3万元作为职工子女读书奖励基金,用以资助七八十名孩子求学;将1万元支援宜昌市五峰县的小水电建设,帮助解决资金困难的问题;将1万元寄回母校,赞助设立严恺教育基金。之后,他又荣膺首批“三峡工程优秀建设者”称号,获河海大学奖金5000元,他同样一分不留,悉数送给5位水文勘测系统退休职工。这些年来,他陆陆续续得到的稿费和讲课费等,也大多用于集体福利事业或送给生活困难的同志。每遇上洪涝灾害,他总是带头捐款,汇款单上只写着“长委一职工”。

许许多多长委人都动情地说:毛主席说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郑总天长日久这么做,真是不简单!

“有容乃大,无欲则刚”。不难想象,连名正言顺的钱财都拒之门外的人,对待不义之财又会是怎样的态度。郑守仁位高权重,对工程项目的招标、质量验收等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因而常常会有不速之客以各种理由找上门来要求照顾和通融。但是,他对有业务往来的单位赠送的红包、礼品一概不收。凡是能退回的立即退回,实在难以退回的,他都一一交给组织处理。有一次,某单位有事相求,送礼人趁他不注意,在他枕头下悄悄塞了几千块钱。郑守仁发现后,硬是想方设法将钱如数退回,坚决不收。郑守仁耿直的脾气传开后,再也没有人给他送东西了。

1989年国庆前夕,郑守仁作为全国先进工作者赴京参加劳模表彰大会,将登上天安门城楼观看国庆焰火。这可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事情啊!郑守仁却坐卧不安,他是惦记着工地上的事情。他找到带队的同志,要求提前返回工地。当国庆节的焰火升腾在天安门广场上空时,郑守仁已悄悄踏上了返回的列车。在鲜花和掌声面前,郑守仁始终维系着一颗难能可贵的平常心。 

这就是郑守仁,一位几十年来一直坚守在施工第一线的老专家,一位曾先后荣获湖北省、水电部、水利部、全国及有关国家工程建设部门奖励17次以上,其中有省、部级特等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和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三峡优秀建设者等荣誉称号的科学家,一位睿智却谦逊、谨慎却大度的老者。几十年的辛勤耕耘,几十年的重任在肩,已经让他的黑发染上了白雪,额上的皱纹也刻下了许多。但他依然坚守在施工第一线,不知疲倦地工作着。

当我们问及郑总对母校有什么寄语时,他沉思了。过了一会儿,他淡淡地说:我国对大江大河的治理任务还很重,还需要很多热爱专业的有志青年投身水利事业。水利工作仍很艰苦。希望母校能多为国家培养些人才,为建设我们的祖国多出一份力。

这让人不得不想到1997年三峡工程大江截流时,郑总走进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东方之子”栏目时的情景。面对著名节目主持人白岩松目的性极强的采访,他谈得最多的还是长江,是工程,而对他自己,则说得很少,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