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伏波 -- 伏波安澜长江情

文伏波(1925— ),湖南桃江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949年毕业于原国立中央大学工学院水利工程系(该系1952年并入华东水利学院)。毕业后在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工作至今。历任技术员、设计科科长、副处长、处长、长江委员会副总工程师、副主任。现任长江委技术委员会主任。40余年先后参与了荆江分洪工程、汉江杜家台分洪工程、汉江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及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的设计工作与施工,参与和主持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的制定。葛洲坝大江截流工程、二江工程分别获国水优质设计金质奖和银质奖,二、三江工程及水电机组获国家水科技进步特等奖,他为主要获奖人之一。

一个注定要与水结缘的人 文伏波是注定要和水结缘的。1925年8月,他出生在烟波浩淼的洞庭湖边的湖南桃江。家乡秀美的水乡美景在文伏波幼小的心灵里打下了深刻的烙印。也许是巧合,文伏波的名字与水的关系极为密切,“伏波”,便是要与水打交道,治理洪水,降伏洪魔,为人民免除水患;开发巨大的水能水利资源,变害为利,服务于人民的生产生活,让人民安居乐业。

有一个与水有缘的名字,这种缘分在文伏波身上一直持续了下去。在高中地理老师的熏陶下,文伏波对地理、对水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祖国秀美的河流、明丽的湖泊、湛蓝的大海……一切都深深地印在文伏波的脑海里。那么丰富,那么浩大的水资源足以使每一个中国人自豪不已。然而,伟大祖国的水资源不论是在地域上,还是在时空范围内都表现出极大的不平衡性——辽阔的大西北有着广袤无比的土地资源,却因降水稀少而为漫漫沙漠所覆盖,人们无力去开发,只能让上百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沦为”不毛之地;雨季里长江流域过多的降水使得长江水位猛涨,洪水泛滥,无情地吞噬席卷良田家园,人民流离失所……贫穷落后的旧中国无力去开发长江丰富的水利资源,只能眼睁睁看着滔滔江水从水位落差极大的三峡奔泻而过,不经任何阻挡便流入东海,白白地浪费掉。祖国水利资源充裕的蕴藏量和旧中国水利建设落后的现实使得文伏波下定决心要在水利事业方面为国家、为人民作贡献,要让长江不再洪水泛滥,要将滚滚江水化为建设祖国的有力的能源基础和资源保障。

1943年,文伏波高中毕业了。当时在湖南省招生的大学仅有3所,怀着从事水利事业的梦想,文伏波报考了其中的2所大学—中央大学和湖南大学,均填报了水利工程专业。凭着优异的成绩,文伏波最终被国立中央大学工学院水利系录取。大学期间,文伏波广泛地涉猎各方面的知识,从不同侧面认识水利、发掘水利,他对水利事业有了更深刻、更全方位的了解。

1949年,文伏波被分配到长江水利委员会,参加了长江洪水灾后的重建工作。是年,一场不算太大的洪水席卷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因为连年的内战,长江两岸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洪涝无情地吞噬了无数人民的生命和财产,情景惨不忍睹……文伏波看到洪水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心情无比沉重,深深地感到作为一名水利工作者肩上的重任。

1949年的洪水过后,文伏波参加了荆江分洪工程的设计、施工,继而投入到汉江杜家台分洪工程、丹江口水利枢纽、葛洲坝水利枢纽的建设中来。文伏波开始50年如一日地把自己奉献给水利事业,也从此和水结下了愈来愈深的缘分。

俗话说,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从事水利这样艰苦的工作同样要求有执著的奉献精神。在这方面,文伏波是水利人的优秀代表。他执著献身水利建设事业,数十年如一日地在工地上工作,把毕生的精力都投入到了自己钟爱的水利事业上。

在许多人的眼中,水利行业是个苦差事,水利学科是一个冷门学科。苦的行当有谁愿意干?许多人的想法是,最好是避而远之。文伏波的想法却不同,水利虽苦,但对一个国家来讲是不可或缺的,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国情极为特殊的国家——大江大河众多,干旱洪涝频繁,没人治理不行;经济基础薄弱,经济要发展,缺水也不行;要实现现代化,水的问题没解决,那简直是空中楼阁。昔日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艰苦奋战数十载,历尽千辛万苦,兴水利,绝水患,使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新中国没有一群敢于吃苦、不怕困难、积极奉献的水利人,不行!作为知识分子的文伏波更是深深懂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古训的含义。既然是国家需要,那还有什么话说,坚决服从就是了。文伏波怀着一颗执著、滚烫的心加入到了水利事业建设者的队伍中来。

这一干就是50多年。文伏波从参加荆江分洪工程起,便把自己献给了工地。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水利工程从设计到施工都必须到现场去,工程技术人员不深入实际,便不知道施工条件、自然条件、材料条件等一系列环境的变化,那是搞不好工程的。只有在工程实践工作中,才能获得最确切的资料,得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从而确保工程万无一失。在参与汉江杜家台工程的设计、负责丹江口水利工程的前方设计、组织领导葛洲坝水利枢纽的设计乃至参与三峡工程的论证工作中,文伏波都始终坚持实践标准,坚持深入工地第一线,优质、高效地完成了工程的设计任务,为工程建设保质保量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汉江丹江口水利枢纽、葛洲坝水利枢纽在文伏波的治水生涯中是浓墨重彩的两笔。在这两项重大水利工程中,文伏波不仅担任主要的技术负责人,组织领导了工程的设计工作,更令人感动的是他在这两项工程的工地上一呆就是两个12年。24个春秋的艰辛工作,文伏不仅波毫无怨言,在别人称赞他的时候,他却谦虚地表示,比起一些劳模来自己的工作算不了什么。

在工地上的日子多了,和家人在一起的日子便少了,一年365天,文伏波把绝大部分的时间都耗在了工地上。用他的话说,那是“聚少离多”。选择水利,就意味着牺牲了家庭。工程的进度紧,要求长期坚守在生产第一线,有时甚至过春节也不能回家和亲人团聚,文伏波在满怀歉疚的同时期待着家人的理解。

虽然对家人说着抱歉,但看到工程一天比一天建得快、建得好、建得连自己也情不自禁地称赞时,文伏波心情无比欣慰—付出牺牲的同时有了令自己满意的回报。这时候文伏波的感触也是最多的:“一个人并不是只要吃得饱,穿得暖,也并不需要太多的金钱,能够在事业上做出成就,心里就蛮高兴。”

如今,文伏波仍然担任长江水利委员会技术委员会主任一职,指导着三峡工程一些重要的技术性问题。为了祖国的水利事业,他不顾年老体衰,仍然经常深入三峡工地,实地考察,实地指导,实地解决技术难题。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文伏波的心血没有白费,他的奉献精神正在激励着更多的水利工作者,不断上进,做出更大的成就。

一个不畏困难的勇士

旧中国水利事业的一穷二白,同时意味着新中国的水利事业从起步开始便遍布着艰辛,振兴水利的道路上满是荆棘,新中国的水利工作者面临着重重困难。从技术基础上来讲,毫无成熟技术可以继承;从治水经验上来讲,旧中国鲜有成功的治水先例能够借鉴;从资金方面来看,修建大型水利工程的资金缺口很大;从配套设施方面来看,极为落后且极不健全……文伏波等一干水利工作者在这样的条件下出发了。

狭路相逢勇者胜。

1951年,文伏波参加了荆江分洪工程的设计工作,并担任北闸施工指挥长秘书兼质量检查组组长。这是文伏波遇到的第一项大的水利工程。当时,我国的经济和科学水平均不发达,水利工程还处于起步阶段。北闸是分洪工程的控制闸,工程设计分洪流量达7000到10000立方米每秒,而那时国内连几百流量的完整概念都不具备。工程还面临着地基过软和沉降不均问题。文伏波等人在缺少资料和试验设备简陋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多收集国内外资料,集思广益,多做试验,同时还经常召开技术攻关会、讨论会,终于克服困难,使工程在1952年仅用72天便全面完成。1954年,该工程在全流域大洪水中3次运用,降低沙市水位0.96米,确保了荆江大堤的安全。

在与困难斗争的过程中,文伏波不断地总结着经验。荆江分洪工程的成功,文伏波就总结了3条经验:1. 广泛收集有关资料,了解国际工程的先进经验并予以借鉴;2. 多做试验,多画图纸,多在工地上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3. 多召开技术讨论会、攻关会,集思广议,找出解决问题的最有效办法。以上三点,文伏波又归纳为一点,即:搞水利工程没有理论不行,没有实践和创新更不行,只有理论与实践并举,学习与创新同行,才能少走弯路。

丹江口工程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是当时国内最大的水利枢纽,又是未来南水北调中线的水源工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该工程上马时遇到了新的困难—工程建设适逢大跃进时期,参与施工的人员大多数是从湖北、河南召来的民工。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只能是土法上马,土法作业,而且在“多快好省总路线”的影响下,民工们往往一味追求速度,忽视了工程的质量。对此,文伏波非常担心。他顶着得罪人的压力,多次在各种会议上呼吁,在工地报纸上写文章,强调质量是工程的生命,切不可因贪多求快而贻误大局。为了适应当时的环境,又不违反科学规律,文伏波领导技术人员想出了许多办法,在设备和材料缺乏的情况下尽可能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及时修改一、二期围堰设计,提出系统的大坝质量补强措施……这些措施有效地保证了工程的质量。艰难的环境条件使文伏波认识到:工程技术人员必须具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科学态度,在克服困难的同时,还要讲究策略,以绕过一些纠缠不清的问题。

葛洲坝水利枢纽是文伏波参与并主持的又一项重大工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丹江口工程的技术环境与葛洲坝工程比起来,简直是小巫见大巫。葛洲坝工程一上马,就决定了它必须攻克3大技术难题。第一,葛洲坝工程是在10年动乱中上马的,必定要在左倾路线干扰下走一端弯路。第二,葛洲坝工程作为三峡工程的反调节水库,却要先于三峡工程前上马,使它面临着一个又一个复杂的技术难题。第三,葛洲坝工程是一个集发电、航运等多种效益为一体的综合性水利枢纽,涉及面广,影响范围大,各部门对它有不同的要求,必须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对此,文伏波运用辨证思维,科学论证,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方法,较好地解决了这些技术的难题。

葛洲坝工程是文伏波遇到的难度最大的工程,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他又一次总结了自己的经验——要搞好一个水利工程,既要坚持传统,也要积极创新。在左倾路线干扰下,文伏波和建设者们没有冒进,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进行设计、施工;同时,又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想点子,找办法。在有了把握时,敢于打破常规,出奇制胜。这样,一切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一个勇于创新的攀登者

创新是推动事物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源泉。任何一项事业要发展,要取得进步,都离不开创新。如果只在原有的基础、手段上进行重复的操作,不探索,不创新,我们的社会便永远只能是停滞不前。水利建设也是如此。要建设新的、更大的、功能更全的、效益更优的水利工程,没有创新是根本不行的。从参与荆江分洪工程的设计到领导组织葛洲坝水利枢纽的设计工作,文伏波不断探索,勇于创新,不断攀上一个又一个新的技术高峰,出色地完成了一项又一项艰巨的任务。

初次参与荆江分洪工程的设计,缺少完备、成熟的闸室设计理论体系,文伏波和其他技术人员采用多做试验、多画图纸的方法,群策群力,在完备了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快速、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在汉江杜家台分洪工程的设计中,文伏波等人发现作为分洪关键工程的分洪闸地基软弱,若采用常规方案分洪效果并不理想。他们运用辩证思维,设计首次采用大规模预压排水的办法,夯实了地基,提高了基础的承载力。闸室与两岸的连接,采用空箱结构,克服了不均匀沉陷变形问题。闸室下游采用两级消能加海漫等措施,做到了安全可靠。

丹江口水利枢纽是一个集防洪、灌溉、发电、航运、南水北调、水产养殖等众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水利工程。工程规模大,矛盾多。在处理各种矛盾时,文伏波领导技术人员科学地运用创新思维,较好地解决了一系列复杂技术问题。这些技术创新当时在全国来讲都是首创的。主要有: 1. 改混凝土轻型大头坝为重力坝。该工程在“大跃进”年代的特殊环境下开工,工程质量得不到保证。文伏波等在征得主管部门及施工单位同意后,将大坝设计方案加以修改,适应了施工水平和材料设备的要求。2. 采用楔形梁法,处理破碎带基础。在9~11号坝段基础发现大的破碎带交汇处,宽20~40米,贯通全坝。设计采用楔形梁法,在破碎带开挖梁高10米,梁两端坐落在较完好的岩石坡上,形成了一个楔形,防渗措施加设10米混凝土齿墙和化学灌浆。9~11号坝身取消宽缝连成整体,模拟试验和原形观测表明大坝抗滑稳定,楔形梁底未出现拉应力,抗渗透性能良好,既安全可靠,又方便施工,这样大规模破碎带处理方案,属全国首创。3. 实现机械化施工。文伏波领导设计人员投入机械化施工方案的研究,按国内先进水平对沙石骨料的开采与加工,混凝土拌合运输系统、制冷系统、综合加工修配系统,都实现了机械化,改变了土法施工,有效地提高了工程的进度。4. 成功地解决了深水围堰的有关技术问题。二期深水围堰围堰高,汛期拦洪量大,必须安全可靠。文伏波等选用粘土心墙沙石堰壳,挖截水槽和粘土铺盖防渗形式,土石方填筑量大,当时是一项难度大的工程。设计充分利用了现场的各种材料,在半年内即完成。这对建造葛洲坝工程和三峡工程的深水围堰起到了重要的借鉴作用。

如果没有打破常规思维,没有文伏波等人的创新,葛洲坝工程就不会像今天这样完美。葛洲坝工程的设计,文伏波再次表现了其高明的创新思维。主要表现在: 1. 提出挖除葛洲坝小岛的建议,将二江的泄水闸由19孔改为27孔,极大地增加了泄洪能力; 2. 认真贯彻林一山主任提出的取消过鱼建筑物的方案,改为人工放流鲟鱼,节约资金,并为三峡工程建设中救鱼措施做了准备。3. 取消原设计的大江5孔冲沙闸,利用节省下来的空间增加4台12.5千瓦的机组,增加了50万千瓦的装机容量,每年多发电量数以亿计。

文伏波干了许许多多的工程,在实践中走出了一条条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文伏波的创新思维,在某种程度上为我国水利建设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对我国的水利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文伏波从一个台阶迈上一个台阶,不愧为一个敢于创新的攀登者!

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

文伏波无疑是一位优秀的水利专家,但其优秀绝不是一个“专”字可以说明的,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文伏波更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

文伏波考虑水利问题并不仅仅局限于水利专业方面的东西,而是综合考虑了社会学、经济学、环境影响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尽可能地追求水利工程的最大效益。
1984年至1990年,文伏波担任《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修订补充报告》(简称《长流规》)项目经理,负责编制长江流域规划综合利用报告。当时,中央提出了“统一规划、全面发展、适当分工、综合治理”的长江治理规划方针。

在《长流规》中,文伏波等人对长江流域概况和流域经济发展趋势做了科学的分析和论证,同时提出了具体的长江水资源开发利用、防洪规划、治涝规划、水力发电规划、航运规划、灌溉规划、水土保持规划、南水北调、水产、沿江城镇布局、城市供水、水资源保护与环境评价、旅游规划,还提出了长江干流治理开发规划和19条长江主要支流治理开发规划。

有战略意义的国家目标在《长流规》得到重点突出。防洪是治理的首要任务,三峡水利枢纽是治理开发的关键工程,水系航运规划是干流航运规划重点,对水土保持、南水北调等都具有战略意义。

此外,《长流规》还根据国家和各部门、各地区的需要,选择了一批近期工程项目。

文伏波等人从国家的整体利益出发,综合考虑了治理、开发长江流域每一个方面的问题,出色地完成了工程项目。国务院对文伏波等人完成的《长流规》项目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它是“今后长江流域综合开发利用、保护水资源和防治水害活动的基本依据”。

文伏波还非常注意研究水利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对此,他撰写了许多高质量的论文,如《南水北调与我国可持续发展》(《大自然探索》1998)、《长江流域水能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1998.20卷)等。

常年奋斗在长江流域治理开发第一线,文伏波的足迹踏遍了整个长江流域。他对长江的每一个角落都洞悉若明。对地理的热爱和深厚的地理地图知识,再加上又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文伏波主持编写的《长江流域地图集》受到专家们的好评。

提到文伏波的博学多才,不能不提到他的诗词。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水利的真挚热爱使得文伏波写起诗来激情澎湃,文思泉涌。文伏波用诗歌诠释了他对水利的感情,用诗一般的语言阐释了他的人生。让我们来拜读其中的一组:

我的心愿(四首)

卧病协和医院,闻人大决定建三峡,精神为之一振,马思边草之心,油然而生,夜不能寐,赋俚诗四首以寄志。

一

英裁石壁立西江,病榻初闻喜欲狂。

为问葛洲昔日伴,可堪重着旧时装。

一朝奠定四纪功,白发青丝数代同。

尚有艰难横前路,临渊薄履越险峰。

三

牢记调查三结合,他山攻错细心研。

巍巍大坝赛磐石,水电银光射九天。

四

巴山夜雨润橘枝,长夏朝霞润屈祠。

行看平湖连天出,欣逢国力强盛时。

文伏波是如何成长为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的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文伏波热爱水利事业,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因此,他便能对水产生深深的感情,对祖国的美好山河产生感情,对地形地貌产生感情。他便成为了一位著名的水利专家,一位激情澎湃的诗人,一本容量巨大的地图集的主编者。

我们时时刻刻强调素质教育,但我们却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剥离开来,急功近利,重短期效益,忽视了综合素质的培养。文伏波之所以能在众多领域里有着很深的造诣,这与他对自身全面素质的严格要求是分不开的。在大学、在社会生活中,文伏波无时无刻不在培养着自己的综合素质。正因为如此,文伏波在看问题时能够高瞻远瞩,研究水利时能够运用辨证思维,考虑到水利的可持续发展。

博学多才的基础是“精”,若没有了“精”,那便无所谓“博”。文伏波在治学方面强调严谨的作风,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不畏困难,注重实践—几十年来,文伏波坚持这样的治学原则,在精通一门又一门学科的基础上,最终成为了一位博学多才的著名学者。这也是文伏波院士带给年轻人的一笔最大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