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勇往直前
【简介】侯伟生,福建泉州人,1956年12月出生,1982年毕业于华东水利学院(现河海大学)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专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工程技术专家,现任福建省人大常委、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院长;兼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强制性条文协调委员会委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地基基础标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地基处理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基坑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职;系福州大学和福建农林大学的兼职教授、福建省九届、十届政协常委,曾获得“全国工程建设标准定额荣誉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当代中国杰出工程师”、“中国建筑学会突出贡献奖”、“福建省6·18突出贡献奖”等荣誉称号。
昨夜西风凋碧树
侯伟生出生在闽南的一个穷困乡村,家里兄弟姐妹很多,家境比较贫寒。他从小就是个懂事的孩子,1974年高中毕业回乡当农民,不仅帮家里干农活,文化课也没有落下。“我知道,没有文化将来干啥都不行。”侯伟生说。1978年,他顺利考入华东水利学院(现河海大学),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大学生。作为穷苦人家的孩子,他更加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在大学里抓紧一切学习的机会。数十载寒窗苦读,迎来的恰是国家需要大量人才的时候,按他的话说,他是幸运的,“当年“修地球”的时候,我从未想到以后有机会做科研。”
衣带渐宽终不悔
1982年大学毕业后,他带着满腔热血回到了家乡福建,誓言要为家乡的建设奉献自己的青春。然而自从82年踏进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所的大门,侯伟生一呆就是三十几年。侯伟生说:“当时的我,对自己的职业规划很清晰,就是想踏踏实实做好岩土工程方面的科学研究,并有所成就。”刚毕业的他,清楚地认识到了自己在实践方面的不足,于是向所领导提出要去工地跟着班组呆上一年半载。
侯伟生来到工地,把自己当做一名最普通的工人看待,苦累的活抢着干。用他的话说,“在勘探队,是我一生中最难忘、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日子,那可是锻炼意志力的地方”。他去的第一个大工地,就是一个地质条件非常复杂的吹砂填海码头的地基处理工程,“那里地基软弱,吹填砂覆盖层厚差异大,地质上难以预见的变化常常出现,施工严重受制约,不仅影响进程,施工人员和设备还时刻面临危险。”侯伟生回忆道,“更困难的是,当时施工技术落后,塑料排水板施工设备是日本的二手设备,施工人员要研究适宜的新技术。”于是,侯伟生和带队领导在无成熟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耐着性子摸索,运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结合实践,认真分析研究,论证比较不同的方案,广泛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解决了施工中遇到的一个又一个难题。回想起当时的情景,侯伟生依旧是热血沸腾。是啊!有首歌唱得好:“爱过了,谁会舍得;经历了,谁会忘记”。他说:“每当看到自己辛苦用汗水支护起来的工程,内心就感到无比自豪”!
三十年来,侯伟生从未放松对岩土工程研究的孜孜追求,花费大量精力致力于土木工程领域地基处理、桩基、基坑与边坡工程等方面的技术研究,在解决复杂岩土地基的技术问题、技术难点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在为岩土与地基基础工程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在科技领域取得了众多成就。三十年来主持完成了20余项省、部级重大重点科研课题,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8项,并拥有3项国家专利。其主持完成的"软基上建筑工程沉降倾斜处理技术的研究",开发出成套技术,在处理建筑物的体量及迫降幅度和整体顶升高度方面有新创举,顶升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获建设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被列入国家及建设部重点推广计划。
鹤发银丝映日月
侯伟生还是福州大学和福建农林大学的外聘教授,作为一名导师,他有着高度的责任感,不仅传授学生知识和学习方法,更是循循善诱,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他经常将自己多年来的感悟毫不保留的传给学生。他经常告诫他的学生:“做研究是厚积薄发的过程,当积累到一定时候却依然没有成果的时候,很可能是最难熬过的阶段,这个时候一定要耐得住寂寞,咬咬牙挺过这个坎儿,前方的路会越来越清晰。”他还常常深有感触地对他的学生说:“无论是我们那个时代,还是现在的年轻人,都应该认识到,学校学习只是打个基础,更多的是要到社会中去实践。应当说,从学校出来时,大家的起点都差不多,以后出现差别的关键是在社会实践中,只要愿干肯干,都能做出成绩。”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后来者,要懂得坚持自己最初的理想,选择了就坚定地走下去,没有谁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你现在经历的磨练,都能成为一生的财富。
离校30多年了,他一直很怀念学校的生活,对母校的悉心培养更是充满了感激之情。此刻的他想对母校说:“是学校给了我知识,为我步入社会参与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果没有学校给予我的良好教育,没有这样的基础,我也不会取得今天的成绩。母校对我的恩情,我永生难忘。只有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不断地拼搏,永不满足,迎难而上,用我所有的能力去为祖国的建设尽心尽力,才能为母校争光。我永远为自己是河海人感到由衷的骄傲与自豪!”
(地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