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海:港航院2007届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专业

                                                     大师之道
【简介】周海,男,1957年2月出生,1982年7月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海洋地质地貌专业本科毕业,2007年12月获河海大学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博士学历学位。教授级高工,水运工程建设技术与标准专家库成员。中交上海航道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企业法人代表、教授级高工、总经理。从事港口航道的勘察、设计、研究近30年,在水运建设上成绩显著。
    周海从大学起就开始和泥沙打交道,工作之后也没“挪过窝”,“玩泥巴”一玩几乎就是几十年。因为坚守,周海几乎成为了长江的“活地图”;因为坚守,周海对长江每一个关键节点都如数家珍;因为坚守,周海胸中可以积淀出长江明日发展的宏伟蓝图。
                                                第一章 悟道:高考1978
    悟道,是周海担当大任前的修行。
    1974年中学毕业后,周海放弃了留在上海从事一份安稳工作的机会,毅然上山下乡,到安徽农村插队。农村的生活养成了他吃苦耐劳的品质。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经过两年努力,周海考取了杭州大学(今浙江大学)。“填报专业时,自己并没有多想,因为父母都从事船舶设计研究,对‘海洋地质地貌’专业倍感亲切。”周海说。
    周海是班级的团支书,经常组织同学开展一些班级活动。他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对长江口的絮凝泥沙标本进行显微照相。
    “没有显微照相仪器,又必须将显微镜下的长江口取样来的细颗粒絮凝泥沙标本形象展示,可是我有显微镜和照相机。”周海说。一个暑假的时间,周海反复地尝试用各种接头将显微镜和照相机进行链接,最终他终于拍出了令自己满意的照片。
    而就是这些照片中的“主角”——或絮状、或团状、或链状的泥沙,成为了周海一辈子研究和工作的主要对象。
                                           第二章 问道:畅通长江口
    1982年,周海毕业后被分配到上海航道局科研所工作。1997年,周海担任上海航道院长江口深水航道建设工程设计项目总负责人、总体设计院总负责人,开始了其问道长江口的职业生涯。
    长江口的宽度达90公里,来此处考察的外国专家感叹道,“这哪里是河口,分明是海!”而受潮汐、径流、波浪、泥沙等影响的长江口自然条件十分复杂。治理长江口,打开拦门沙,开辟深水航道是世界级难题,即使是发达国家的相关领域专家到了长江口也只能望江兴叹。
    针对长江口地区砂多石少、砂廉石贵的特点,周海及其团队创造性地提出采用袋装砂结构筑堤技术。在对充填材料、袋体规格、反滤结构等多方面进行改进和实验后,获得了专家们的一致认可。此种结构的造价相对抛石结构降低了一半左右。比经济效益更为显著的是背后巨大的环境效益。
    在施工中,根据河口航道治理影响因素复杂多变的特点,周海率领团队提出了对工程建设全过程实行动态管理的理念,把现场监测、试验研究、设计优化和施工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保障了工程顺利实施,实现了航道水深目标。
                                           第三章 再悟道:重返校园
    长江口深水航道建设工程稳步进行的过程中,周海没有个安于现状。他总想在有限的时间里成就更好的自己,时刻用一种高标准在要求自己。他想为未来更高的目标发起冲击,这种意念鼓舞着他再次走进阔别已久的校园。
    经过几年边工作边做科研,周海于2007年12月获得河海大学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博士学历学位。
    周海正是不断补充自己的学习能力,接受新的事物,新的发展,使自己一直总在时代的尖端,在不耽误正常工作的同时努力充实着自己,不断实现一个目标,并迈向另一个更高的目标。

                                    第四章 论道:“画龙点睛”长江梦
    周海领衔的上海航道院为打通“黄金水道”咽喉锁扣的长江口作出了杰出贡献,此项目的顺利竣工激起了社会各界将深水航道向上延伸的愿望。
长江口深水新港的建设成为周海的“长江梦”。
    根据设想,在长江口横沙东滩可造陆480平方公里作为上海今后发展的新空间,同时建设20米以上水深的深水新港,形成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枢纽港。江轮货物可在此“由江转海”,海轮货物可在此“由海入江”,大型船舶可直接在这里与长江无缝对接。在船舶大型化方兴未艾、长江水深余地有限、上海岸线资源紧缺的情况下,该设想不仅将有力巩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也将进一步激活长江黄金水道的发展活力
                                     第五章 乐道:非典型技术型领导
    周海作为专利发明人先后申请了47项专利(含发明专利14项),获得授权专利数为37项(含发明专利4项),拥有软件著作权1项,这些专利和专有技术在国内外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效益显著。
    周海是个非典型的技术型干部,既有技术型领导对业务的深刻认识,也有放眼未来和世界的宏观视野。
    “海内外市场并重,设计与施工联动,打造国际工程公司。”这是航道院的企业发展愿景。再过三年周海就会退休,他可以放松下来让自己休息休息,但他却为企业思考着未来十年,乃至三十年的发展。
    “虽然海外项目周期长、变数多、但我国港口航道建设的空间有限,必须走出国门锻炼队伍,积累经验。”周海说。
    “静水流深”是对话周海的一种真切感觉,需要用心挖掘他才愿意讲出自己为事业所付出的努力。很难说周海是为长江而生,但周海的大半生都投入到长江航道的建设工程中。周海身上所透露出来一种品质就如同长江口航道的堤坝,就那么安静地呵护着深水航道的通行,不炫耀、不声张,过往的船舶不知道他的存在,但他却始终如一地守护着这让前人难以想象的12.5米水深。
                                           第六章 周海的非常道
    作为公司的一把手,周海身上鲜有企业家的“商”气,更多的是研究者的“学”气,周海对于专业和技术的探究保持着始终如一的执念。周海的“非常道”,构成了成功密码,这也让周海成为国内新一代河口治理、航道整治工程、围海造地工程设计领域的技术领头人。
    在采访周海的过程中,周海举了“平心杯”(又名“谦受益”)的例子,此种茶具一旦加水超过某个高度,就会由于虹吸效应将所有的水溢出。周海谦虚如“平心杯”,从不炫耀自己对工程技术进步所做的卓越贡献,也正是这份谦虚可以让周海不断从他人身上汲取养分,不断取得进步。
    周海形容自己是勘察占七成、设计占三成。现场勘察是设计的基础,没有严谨的数据,设计就会谬之千里。周海说:“我面临的是长江,我不严谨,我糊弄她,她一定会还你以颜色。”严谨既是对工程的负责,也是对大自然的敬畏。
    长江口深水航道工程是世界河口整治史的突破。没有长江口深水航道的建设,如今的“黄金水道”就无从谈起。“人是有精神的”,坚信只有不断努力奋斗,才能获得美好的明天。
    历史选择了周海担当该工程的先锋官,既铸就了12.5米水深的深水航道,铸就了长江黄金大动脉的巨轮大道,也铸就了周海的大师之道。希望河海大学的青年学子们像周海一样,选择不放弃,而是再接再厉,用坚忍不拔、顽强拼搏的精神,一步步开创美好明天。
                                             (港口海岸与近海工程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