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剑锋自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简介】于文龙,博士,1994年9月-1998年6月就读河海大学企业管理学院工业外贸专业,在校期间担任学院学生会秘书处秘书长、学生会主席、分团委副书记和校报记者等。现任中国电信集团号百公司信息发布业务中心总经理、中国青联合会江苏省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江苏省综合一委员会副主委、国资委国际市场营销总监培训讲师、科技创业联盟公益导师、中国IT行业百名秘书长联盟理事、南京大学国际MBA联合会常务理事、副会长、南京市软件行业协会常务理事、南京大学第五届MBA协会主席团成员兼副主席。
在追寻梦想的路上思索
于文龙在河海求学的日子,一直都是忙忙碌碌的。大一、大二忙学生会工作,大三、大四忙科研和考研。而最让他刻骨铭心的事情是大二那年的暑假社会实践,当时他所负责的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主要调研苏南模式。在采访一家企业的厂长时,这名厂长与实践团队的同学谈起企业管理、宏观形势时,他却一无所知,而同去的同学毋贤祥却滔滔不绝,和厂长讨论得不亦乐乎……
调研回来以后,于文龙想了很久,开始思索上大学的意义——上大学是为了获得优秀的考试成绩?还是锻炼自己的能力?他忽然意识到单纯得读课本和考好成绩的想法是错误的,要学有专长,更应广泛涉猎。于是他开始经常去图书馆,去积极参加挑战杯竞赛,主动参与课题项目研究,学习第二专业、并时刻准备考研。从那时起,他开始相信“能够带走的才属于自己,不要过分关心职务,有能力一切都会有”。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业
于文龙大学期间,学习的是工业外贸和会计学,毕业后去了计算机公司做了总经理助理。虽然大三、大四中也做了2年的软件开发,但是与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学生相比仍然有差距。而且在计算机公司里,如果不懂技术很难有发展。于是,他利用业余时间在东南大学图书馆看书自学,早晨6:00前就到图书馆占位置,看书到8:00,然后上班,晚上6:00到图书馆,到10:00结束,周末也如此。只要不出差,没有商务活动,就准时到学校去看书,这样一直持续了4年。从工科走向理科是非常痛苦的过程,他很长时间看不懂,学不会,甚至自己在质疑,在快放弃的时候,突然豁然开朗,让他开始真正迈入技术的领域。4年后,他已经拿到了十几种的技术认证证书,并且做到了技术部经理,接着做了副总、总经理。工作逐渐也变得得心应手了。
这几年的学习对于文龙来说一直是刻骨铭心,一直影响了自己未来的对工作和学习的态度:只要肯花时间,没有什么是不可以突破的。
在于文龙看来,大学只是学习的开始。没有任何的获得是偶然的,机会是自己给自己的,人需要一种不懈的精神,有了不懈的精神,努力过后纵然失败都是经验。他希望在校的学生能珍惜现在时光,不在乎答多高的分数,要多涉猎各类的知识,同时加强锻炼,养成好的作息习惯,这些都是一切之本。
运用社会网络成就自我
于文龙来自农村,为了能打出自己的一片天地,他格外珍惜和每个人的交往,主动地参加各类的聚会,主动地参加各种社团,主动帮别人去解决各种问题。也许是自己的真诚和努力,获得大家的认可,成了西祠上很多版的版主,成了九三学社江苏省直属综合一委员会的副主委,成了南京大学MBA协会的副主席,成了南京市软件行业协会的常务理事,成了青联委员。他还记得在大学时老师推荐的《红顶商人》和博士学习中的《结构洞》两本书,前者告诉自己真诚地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后者从理论的高度告诉大家,熟人网络让个人获得归属感,陌生人网络让个人获得机会。当今的社会,社交网络是影响个人成就的重大因素。真诚地对待别人,善待周围每个人,构建多维的社会网络是自己成就的催化剂。
社会是公平的,虽然也有许多不公平现象,既然不能改变环境,就改变自己,只要保持激情、时刻准备着,机会永远会有的——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寄语母校:重铸辉煌
只有勇于争第一的精神,才能找到发展的天空,才能带出打胜仗的团队和社会中的佼佼者。
(企业管理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