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跃波:力材院87级水工结构专业硕士

                                           艰难困苦塑意志,笃志勤学造人才
【简介】蔡跃波,男,汉族,1958年5月出生,江西铅山人。1982年1月华东水利学院农田水利工程专业本科毕业。1987年6月河海大学水工结构专业研究生毕业,获工学硕士学位。现任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级高工,博士生导师。水利部大坝安全管理中心副主任。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首批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获“全国水利系统青年科技英才”等荣誉称号。河海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高强与高性能混凝土委员会委员,中国水力发电学会水工结构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水力发电学会理事,江苏省水力发电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科技咨询协会副理事长,江苏省注册咨询专家。主要从事无机非金属材料和大坝安全评价方面的研究工作。

                                               有缘千里来相会,水利情怀一生随
    说起1976年江西省铅山的工农兵学员推荐,蔡跃波至今感慨万千。在当时重男轻女的风气下,家人选择牺牲姐姐的前途,将家中唯一的一个推荐名额给蔡跃波,让他去上大学。而当时年仅18岁的蔡跃波毅然拒绝了家人的安排,强烈要求让姐姐先上大学,自己还小,可以再等几年。错过这次推荐上大学的机会,准备接下来好好表现争取来年被荐的他不曾想到,就在一年之后,中国迎来了教育学术界的重大转折——被文革冲击暂停十年的高考再次恢复。蔡跃波成为了恢复高考后的首届应考生。因为自己在下乡插队时期,担任初中代课老师、坚持每天记日记,他并没有像其他同辈人一样丢了书本,而是通过自己的积累和应用,将自己的知识更加系统化了。凭借优异的高考成绩,蔡跃波成功被华东水利学院农田水利工程专业录取。“真是没想到会考上华水”,蔡跃波感叹道:“我当时填的志愿都是江西本地的一些普通大学。当时刚刚恢复高考,所有的录取都全凭考试成绩,连志愿都没有参照。这样的结果真的是意料之外啊!不过也许就是缘分,从此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
    1982在华东水利学院毕业后,蔡跃波与其他5位同窗一道奔赴祖国大西北,扎根基层工作。“人不吃苦就不会成长”。在甘肃中部最干旱最落后的地区,蔡跃波一待就是两年多。如今回首往昔,他并未对那段艰苦岁月做过多描述,只是淡淡说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一心考研回南京的他婉拒了当地区委书记的政途提拔,蔡跃波认为自己热爱科研,就应该踏踏实实做一个专业技术人员。在大西北工作的经历不仅磨练了他的意志,工作中实际遇到的技术问题让他意识到工程材料对结构安全的重要性,直接影响了他硕士专业的选择和工作道路的选择。1984年,蔡跃波考取河海大学水工材料方向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进入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材料结构所工作,从此开始了三十多年激情跌宕、精彩纷呈的水工材料之路。
                                              披星戴月为科研,“拼命三郎”佳话传
    初入材料结构研究所任职的蔡跃波进入到林宝玉教授的课题组,勤奋踏实的他深得林工信任,刚工作一周便被派遣单独出差处理工程问题。一向细致严谨的蔡跃波出发前做了大量功课,由于准备充分,他旗开得胜。在这之后,蔡跃波便成了林工的得力助手,他们一起主持研究的大坝混凝土高掺量粉煤灰以及抗冲耐磨高性能混凝土等多项成果,在我国水利水电工程中推广运用,为解决大坝筑坝材料以及工艺关键技术难题发挥了重要作用。1994年从港大进修归来的蔡跃波,通过在香港查阅大量的专业文献,抓住了高性能混凝土这一研究热点。于是,他和林工组成了默契的双搭档:他负责查阅文献撰写资料,林工负责汇报答辩。最终他们拿下了三峡工程的两项基金,并将科研成果应用于三峡大坝的建设。
    在蔡跃波的办公室里,沙发上备着一个枕头和一床毛毯。他淡然解释道:“如今从所里出来做到院里的副院长这一职务,必须得科研管理双肩挑,加班也是常有的。”还没竞聘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之前,身为科研一线人员的蔡跃波就是所里出了名的“拼命三郎”。为了查阅文献、修改论文、调试程序等,他经常会在办公室里忙到凌晨一两点,累了困了就直接在沙发上眯一会缓缓神。有一次,蔡跃波晚上12点结束工作准备下班。离开单位大门之时,门卫带着惊讶的语气说道:“咦,今天你怎么走得这么早啊?!”他的废寝忘食、专注科研由此可见一斑。
    在采访过程中,他常说:“多做不吃亏,一定会有回报的。”每一次课题研究的成功都离不开前期的各项准备。整个准备的过程可以说是繁琐至极,而且会做很多“无用功”——许多准备并不能派上用场。但蔡跃波总会认真做完各项工作,这应该就是作为一名合格的科研人员必备的素质。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花开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汗水!
                                                 临危受命赴灾区,妙手回春勇担当
    如今身担重任的蔡跃波不仅分管材料研究所、水工新材料研发等部门,还兼任水利部大坝安全管理中心主任。他笑言自己快到了退休的年龄,在材料方面的科研更多的是提供思路和建议,主要精力都放在大坝的安全管理上了。
    大坝安全管理中心致力于在水库大坝安全管理的法规体系建设、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水利重大与突发事件调查研究与应急处置、大坝安全管理规范化与信息化、先进实用技术开发与推广应用、行业人才培训和能力建设、国内外学术交流与理念更新,为水利部决策支撑与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技术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近几年的抗震救灾中,蔡跃波都亲自带队赶赴灾区进行水库大坝的检修工作。2012年5月汶川大地震,蔡跃波带领专家组在四川德阳待了一个月,6个专家组将灾区大大小小的水库大坝全部检查了一遍,这才保证了汶川大地震中水库零垮坝的佳绩。地震灾区的大坝检修工作的危险系数极高。由于汶川地震的余震不断而且级数较高,专家组人员头两天没有一个人敢在房间里睡觉。5月14日晚,初入巴蜀的一群人在开着窗子的车内度过了难以入眠的一个夜晚。余震、大雨、蚊虫等,种种恶劣的环境因素严重影响了大家的休息,而大坝检查工作不容分神,秉着为国家和人民负责的原则,大家在赴灾区的第三日回了宾馆房间,终于睡上了一个“安稳”觉。极大的工作压力下,大家没有太多精力去关注余震可能对自身安全的影响,该开会开会,该吃饭吃饭,一切运行如常态。抗震救灾的环境条件极其艰苦恶劣,专家组自带干粮和水,除非饿得走不动了,否则谁也不会去想到自己的温饱饥渴,一颗心全扑在一项项指标的检测与一次次危险的排查上。
    2014年8月3日的云南鲁甸地震,蔡跃波再次带领专家组奔赴灾区,行进途中遇上了山体滑坡,大石滚下拦住了山路,他们就这样一点一点、小心翼翼地从石头边上的夹缝中移驶过去,而石头的另一侧就是巨浪滔天的江水。这时,他们心里惦记着灾区的需求,明知危险,还是选择了前行。历经险情,却依旧能披荆斩棘排除万难地把自己的技术用到最需要的地方。这,就是奋战在一线的水利工作者们,我自全力以赴,功过任由他说。
                                                    平易近人话爱好,心怀感恩念母校
    与蔡跃波约在他的办公室进行采访,刚进门,他便张罗着为我们泡茶、给我们搬凳子,十分热情亲切,毫无长者的庄严势态。采访间隙,他还不忘给我们的茶杯中添上茶水。谈及退休之后的打算,他立马提起了精神。“我平日里爱好可不少,京剧啦、书法啦、乐器啦,现在工作忙都很少有时间,我退休之后一定会把他们一样一样重新捡起来的。说起京剧,我可是票友级别的。有时累了,便在办公室里放一段京剧,独自咿咿呀呀、摇头晃脑地听着,实在是一种享受啊。”说着,他眯起眼睛,嘴角扬起,似乎沉浸在那陶醉的感觉里自得其乐。
    谈及自己的河海情,蔡院长对当年的任课老师更是赞不绝口。他说,当年那些给他们上过课的老师都是这一行业里的顶尖人物,师生情谊非常纯朴深厚。这些名师的课堂上鲜有人打瞌睡、迟到、开小差,学生们还经常被邀请到老师家中喝茶做客,有些学生甚至与老师成了忘年交。最让他难忘的是徐芝纶院士亲自为他们讲授《弹性力学》这一课程,还亲自批改作业。“徐老师讲课真是太好了,深入浅出,弹性力学这门一向被认为很难的课程他可以讲得让我们觉得很有趣,也很容易理解,真不愧是大师啊!”
    道不尽的是精彩往事,说不完的是河海深情。许许多多的水利人正和蔡跃波一样,情牵河海,结缘水利事业。他们对河海爱的深沉!对水利事业爱的深沉!河海精神早已深深在心中打下烙印,带着自己的一腔热血和勤劳实干,为我国的水利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力学与材料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