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红飞:水文院81级水文系

                    河海是我人生奋斗的力量源泉
【简介】季红飞,江苏省水利厅水资源处处长,江苏省节约用水办公室主任,江苏省水资源协会副理事长,教授级高工。1981年9月至1985年7月,在华东水利学院水文系读本科;1998年9月至2007年12月,在河海大学攻读在职工程硕士和工学博士。2008年4月,获河海大学工学博士学位。发表论文5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三等奖4次;省水利科技一、二、三等奖18次,主编出版《工业节水技术集成》和《江苏防汛抗旱抢险》2本书,1999年获“江苏首批优秀青年公仆”称号,2007年获“全国防汛抗旱劳动模范”称号。

1981年8月13日,一个盛夏的中午,季红飞还在玉米地里参加生产队挣工分劳动,这时邮递员送来了华东水利学院的录取通知书。整个村子沸腾了!这可是村里恢复高考后脱颖而出的第一个大学生啊。季红飞从未出过远门,也未进过城,更不懂什么是水文,然而他的心里始终怀揣着大学梦想,就这样他背着一个凉席、扛着个赶制的木箱,从当时沙洲县锦丰镇坐了一天的小轮船,又在无锡挤了近一天火车,来到了南京站。在车站,遇到了接新生的师哥师姐,迈进了校园大门,两旁梧桐树和美丽的校园深深吸引了他,从此他便与河海结缘,河海大学成了他的家,也成了他人生奋斗的力量源泉。
    当时的华东水利学院(现为河海大学),是集南京大学、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水利土木等师资专业于一校的著名大学。季红飞就读的水文系,是以著名水文学家刘光文为首成立的全国第一个水文系,也是全国最强的水文系。33年前他以被河海录取为荣,并立志学成后回报母校,报效国家。
                                     初出茅庐,河海学子彰显锋芒
    1985年毕业后,季红飞被分配到江苏水利厅防办室工作,刚好水情科的一位老工程师调到别的岗位,他一报到就直接具体负责了沿江苏南片的水情预报调度。那时,太湖、滁河、秦淮河、长江感潮河段等洪水预报方案尚属空白领域,日常的防洪和灌溉调度尚无规范可循,更没有人来指点,立即顶上一个老工程师做这些工作确实很难。季红飞没有畏难,他给自己打气,这正是一个考验和展示河海学子才干的平台。季红飞从摘抄水文数据开始,翻阅了大量水利工程资料,查阅了半个房间的工程运行记录,整理了分流域的五大本笔记,不到三个月就独当一面地从事日常工作。他一年内就完成了南京感潮河段的洪水预报方案编制和软件研制,实现了江苏首个实时微机联机洪水预报系统,并在《水利工程管理技术》上发表了论文,在当时的水利厅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1987年夏天,滁河流域骤降暴雨。滁河是一个小流域,但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关系到南京大厂区和京沪铁路的防洪安全,且历史上洪灾频发,陡涨陡落,历次预报洪水位误差较大,决策很有难度,往往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领导对此高度重视。7月2日,滁河出现首场暴雨,季红飞坚守岗位,有条不紊而又紧张忙碌着,密切关注并分析推演雨水情。7月5日流域内再次普降暴雨,再次绷紧了所有人的神经!6日上午8时水情报齐后,季红飞果断预判,晓桥洪峰水位将达12.10米,超过历史最高洪水位12.07米!在向防办石主任及时汇报后,石主任很重视,他问季红飞,现在距历史最高水位还有3.5米,超历史水位不仅要破圩,运用滞蓄洪区,还要动用大批军民上堤抢险,责任重大,以前预报都差1米多,你真的有把握吗?面对这样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季红飞又细细推算一遍,然后坚定有力地回答:“我有把握!”事后他分析说,母校赵人俊教授创建了世界一流的新安江模型,新安江流域与滁河流域气象水文地理条件非常相似;芮孝芳教授授课时,针对小流域洪水降雨强度大、历时短、汇流速度快的特点,曾提出应用新安江模型进行小流域洪水预报及模型参数优化率定的方法,这非常适合滁河流域,且预报方案编制完成后,验证了多次历史洪水,拟合精度很高。在石主任安排下,季红飞给正在开厅长办公会的厅领导做了滁河洪水预测汇报,并推定12小时后滁河将出现历史最高洪水位。厅领导高度重视,省市政府主要领导立即奔赴抗洪现场,坐镇指挥,运用荒草圩、蒿子圩等滞洪区滞洪蓄水,紧急调动军民,全力抗洪,在出现历史最高水位12.07米的情况下,保住了铁路圩的安全,直接经济损失很小。季红飞的名声就被传开了,大家提到他,都会由衷赞叹,河海大学培养的学生真有水平。
                                    科学献策,河海学子荣获模范
    2003年,淮河发生了1954年后的最大洪水。在淮河洪水尚未完全形成,洪泽湖水位低于汛限水位时,季红飞通过科学预测暴雨洪水,判断入洪泽湖流量将超过8000立方米每秒,于是向蒋传丰副厅长建议,提前开启三河闸泄洪,提前一个星期预泄腾空库容。正是通过此举,预泄淮河洪水4亿立方米,为后续抗御淮河争取了主动,避免了洪泽湖周边滞洪,减少洪灾损失数十亿元,保证了百万人民生命安全。之后他回忆说,母校许大明老师讲的水文计算和许静仪老师讲的水利计算,就是要通过优化调度实现避峰。随着汛情发展,季红飞又果断向黄莉新副省长建议分别召开里下河和淮河紧急防汛抗洪工作会议,进行全面动员和部署。通过辅助领导决策进入紧急防汛期,使江苏抗洪一开始就按预案紧张有序开展,真正实现了决策科学,调度精细,抗洪抢险有效。由于紧急防汛期行洪流量大,在高邮水位达到9.52米历史最高水位时,里运河西堤出现了重大险情,季红飞及时向吕振霖厅长提出实施对三河闸反控制,兼顾上下游安全的建议,临时减少三河闸泄洪压力1000立方米每秒,有效控制高邮湖水位上涨,为运西大堤抢险创造了有利条件,确保了里运河堤安全,保护了3000多万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中央电视台记者彭娜说,上游洪水汪洋,江苏安然无恙!
    2000年,江苏淮北地区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8.30”特大雨涝,响水日雨量超过800毫米,城区农田受淹,灌河缺口。季红飞立即赶赴一线趟水,调集省级两个机动抢险队,运用钢木土石堵口技术进行现场指导,并与抢险队员一起抢险,鼓励着每位抢险队员与洪水拼搏。由于抢险技术运用正确,加上队员的忘我工作,两个小时堵住了灌河缺口,减轻了城区居民的损失。
    2007年季红飞获“全国防汛抗旱劳动模范”称号,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了中央首长亲切接见并接受颁奖。
                                    再注能量,河海学子工作新突破
    在工作岗位上,季红飞始终坚持勤耕不辍,对专业知识始终秉承孜孜以求的不懈精神和学习态度。1998年2007年,季红飞回到母校,师从董增川导师,攻读在职工程硕士和工学博士,并紧密结合工作实践深入研习水资源规划、水资源优化配置和现代管理。董增川教授知识渊博,教学严谨,为人和蔼可亲,给季红飞很多有益的启发和指导。季红飞格外珍惜再回母校学习机会,他全方面地利用学校资源更多地进行知识积累和更新。从图书馆到资料室翻阅大量的图书资料,积极参加社会科研,完成了秦淮河水资源调度模型和江水北调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高质量的论文,积累了丰富的水资源管理相关学科知识。2011年季红飞被河海大学聘为客座教授,成为河海大学江苏水文基地的一名导师,回顾自己的求学之路,季红飞寄语河海大学学子:“无论是学习环境还是师资力量,母校都给我们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同学们一定要珍惜在河海大学学习的机会。”
    2010年,季红飞调任江苏省水利厅水资源处处长,兼任江苏省节约用水办公室主任。国家刚刚提出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这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开展难度很大。水利厅分管厅领导、河海大学教授陆桂华对季红飞说,现在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刚开始,全国都没有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走出自己的模式,江苏水资源管理一定要走在全国的最前列,为全国创造经验,现在就看你的了。水利部胡四一副部长也鼓励季红飞说,你以前工作很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你一定可以为全国做示范,有更大的贡献。季红飞感到压力很大,责任也很大,但动力更大。季红飞深入基层调研,创新工作思路,从水资源配置到“三条红线”指标分解,从居民饮用水到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达标建设,从节约每滴水到节水型学校创建,从尾水排放到国家和省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从蓝藻泛滥到太湖水环境治理。在季红飞的带领下,江苏省水资源战线人员团结协作,在全国率先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考核制度;率先完成地下水超采区禁采区划分;率先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率先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率先实行饮用水源地达标建设;率先推进水资源管理现代化建设。水资源管理责任考核、节水型社会建设、水源地达标建设、地下水禁采压采、水生态保护等多项工作经验在全国推广,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水资源支撑和保障。
    节水型高校建设受到中央领导的充分肯定,刘延东副总理专门批示“大力推广江苏节水高校建设经验”。2012年在全国水资源工作会议上水资源处被水利部评为水资源管理先进集体。2013年江苏省获全国水资源管理考核优秀,制度建设和措施落实情况考核得分全国第一。
                                                              (水文水资源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