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为水利献终身 我与母校共成长
【简介】刘志雨,男,1968年10月生,江苏泰县人,汉族,中共党员。1990年毕业于河海大学水文系陆地水文本科专业;1993年至1994年公派爱尔兰国立戈尔韦大学留学,获得水文科学硕士;1999年至2002年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留学,获得水文与地质环境专业博士学位。现为水利部水文局副总工程师、水利部水文情报预报中心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水文水资源学科学术带头人,兼任世界气象组织(WMO)水文委员会副主席、国际水文科学协会(IAHS)中国委员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等职。2009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母校给予我知识、能力和信念
我出生于江苏苏北一个普通农民的家庭。也许是自己名字中有个“雨”字,便冥冥之中注定了我与水的缘分。高考时还非常懵懂,并不很明白专业的选择。当我拿到河海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时,更多的是纯粹的快乐。
1986年9月,我进入河海大学水文系陆地水文专业学习。我还清晰地记得学生宿舍墙上欢迎新生的标语“欢迎你,未来的水文工程师!”,那一刻我的心灵被深深地触动,决心要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母校四年的学习是艰苦的,也是快乐的,我也逐渐明白了将来所要从事的水利、水文工作,懂得了后来所从事的水文情报预报工作在防汛抗旱减灾与水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性和技术的挑战性。
离校后的二十多年工作生活中,轻闲时常常想到校园生活片段、同学和老师们的欢声笑语;碰到困难时脑海里总会浮现出恩师们的教诲。每当我思索水文预报难题时总会想起丛树铮、崔广柏、芮孝芳、李纪人、张行南、夏自强等教授们,讲课时认真的神情和语调,是他们给了我知识,给了我思维和探索的能力。
“母校”是亲切的,她给予了我受益终身的知识、能力、信念和精神,母校各位恩师对我的谆谆教导奠定了我今后前进和发展的基础。在母校学习四年,在“艰苦朴素、实事求是、严格要求、勇于探索”的优良校风的熏陶下,母校的文化、环境、氛围深深地融入了我的思想和行为,这段青春的记忆是值得我永远珍藏的财富。直至今日,高大的梧桐树、长长的林荫道、翠绿的草坪、工程馆与水利馆交相呼应的母校美景依然常在梦中徘徊。
二十五年来,我在北京工作、去欧洲留学,依然得到了母校诸多领导的关心和指导,诸多师长的帮助和支持。我常想:我若是会飞的鸟儿,母校永远是我的老巢,我与母校之深情永远连系着。母校器重我,聘任我为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母校看重我,多次与我的团队合作攻关水文水资源预测预报方面的科研难题。母校信任我,联系我让学弟学妹们来我单位实习。
对我来讲,我的每一步成长都与母校血脉相连、息息相通,母校永远是我精神的港湾、力量的源泉。作为河海的一分子,我也始终关注着母校的发展与进步,母校的每一点收获都令我骄傲自豪、欣喜不已。
成长与母校血脉相连、息息相通
1990年7月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水利部水文局(原水利部水文水利调度中心)从事防汛水文情报预报工作。汛期没日没夜的值班、平日的科研攻关等工作很快提高我的业务水平,老同志的兢兢业业和精益求精也给我很大的鼓励和触动。
到部里工作以后,我有机会被公派到爱尔兰和意大利攻读水文预报方面的硕士和博士学位,师从国际著名水文学家K.M.O’Connor教授、Ezio Todini教授学习与应用概念性水文模型-SMAR模型、分布式水文物理模型-TOPKAPI模型,两次均以优等生毕业。博士毕业后,我怀着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以科技兴国、献身水利为主旨,如期回国,继续服务于我国的水利事业。儿时所受的教育让我懂得要报恩,而且我很认可美国肯尼迪总统的这一段话:“不要问国家给你做了什么,而要问你替国家做了什么。”我为自己能够把所学用到洪水预报中,提高预报的准确性,为抗洪抢险、救人生命做贡献而觉得光荣!在我看来,这样的人生是美丽、充实的。
水利部水文局作为国家防汛抗旱决策的技术支撑部门,预报工作技术含量高,风险大,关键的预报可为国家减轻数以亿计的财产损失和避免人员伤亡,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年来,在组织的培养和同事的帮助下,我刻苦钻研业务,精益求精,练就出预报服务的真本领,在历年防汛抗旱预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2013年黑龙江特大洪水等危急和突发事件中,更以自己的才智和付出,取得了突出成绩,提供了准确的预测预报成果和有效的应急指导。先后获得“全国科技界抗洪救灾先进个人”、 “全国水利抗震救灾先进个人”、“水利部直属机关十佳青年”、水利部“直属机关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历年来,我始终坚守本职,潜心钻研业务,先后主持或参加了近20项国家级、部级科研、设计、工程项目,在洪水预报理论研究及应用、业务应用系统研发、气候变化对洪水风险影响评估和适应研究等方面取得一些重要成果。主持了国家973计划课题“气候变化对南方典型洪涝灾害高风险区防洪安全的影响”,参与编写了IPCC《可再生能源与减缓气候变化特别报告》,部分成果已在我国气候变化第二次评估报告和国家气候变化专项规划中应用。主持了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业务应用系统设计的技术工作,参与了总体设计和一期工程的建设工作,该工程已在近年的防汛抗旱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主持了水利部公益性科研项目“中小河流突发性洪水监测与预警预测技术研究”,首次提出了动态临界雨量和山洪预警指南的概念及其确定方法,其研究成果为我国中小河流的防洪管理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参与研发了“全国水情信息及洪水预报预测业务系统”、“国家防汛会商系统”等核心业务系统,为国家防洪抗旱调度指挥提供技术支撑。其中,“全国水情信息及洪水预报预测业务系统”及在其基础上开发的“中国洪水预报系统”已在全国25个流域机构和省级防汛部门应用。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水利部大禹水利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和一等奖、水利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水文预报技术竞赛一等奖、刘光文青年科技奖等科技奖励。
近年来,我多次代表水利部参加世界气象组织(WMO)、亚太经社会暨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委员会(ESCAP/WMO Typhoon Committee)、国际水文科学协会(IAHS)、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等国际组织的重大国际水事活动,多年兼任世界气象组织水文咨询专家、台风委员会水文工作组副组长,并于2012年成功当选为世界气象组织水文学委员会副主席,积极有效地促进了我国水文业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寄语母校
转眼间离开母校已有二十五年,仍忘不了在母校的那些岁月。在那里,我由懵懂走向成熟,由迷茫走向从容。在母校百年校庆之际,我要衷心感谢母校对我的培养,祝愿母校的事业蒸蒸日上,发展前程似锦!
(水文水资源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