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金良:水电院78级水工专业

                          四载河海情 一生水电缘
【简介】蔡金良,男,汉族,1958年11月生,江苏丹阳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78年10月至1982年7月在华东水利学院河川系水工专业就读本科,1982年8月大学毕业后,就职于水电部贵阳勘测设计院(现中国电建贵阳院),1984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贵阳院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拥有国家注册咨询工程师(投资)、注册土木工程师(道路工程),一级注册建造师等职业资质;历任贵州洪家渡水电站项目部副设总、洪渡河石亚子水电站工程总承包项目公司经理、云南昭通高桥水电站工程总监理工程师等技术职务;历任贵阳院施工处技术室主任、副处长、处长、院长助理、副院长等行政职务,现任中国电力建设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

                                   走出大山  结缘水电
    贵州高原,逶迤雄奇。山有雄壮的风采,山也有朴素的品格,大山以浑厚坦荡容纳万世,汇聚百川。
    1974年,我的父母从西安到贵州支援三线建设,我也因此随他们一同来到贵州,贵州高原的山川张开了她那温暖的怀抱接纳了我。从1974年至今,屈指41年,是贵州的山川培育了我的品格,也见证了我成长的历程。
    回想当时的求学之路,艰辛、曲折。当时受工厂子弟学校条件的限制,1974年初中毕业就没书读了。本想早点进厂当工人算了,后因工厂招工必须是知青的条件限制,所以我在1975年响应政府号召,到农村去,成为一名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在农村劳动时,白天同其他知青们一起下地劳动,晚上别人吃完饭去玩了,自己独自留在宿舍学习。因为是自学,遇到的困难很多,也走了不少弯路。即使这样,还是凭着自己坚忍不拔的毅力,克服了重重困难,在2年多时间内,将三本“青年自学丛书”自学完成。功夫不负有心人,还没等到工厂招工,就等到了1977年恢复的高考。通过高考成功考入华东水利学院,圆了自己的大学梦。由此开启了自己新的求学生涯,回想起37年前的大学生涯,它不但承载着我们最美好的青春和记忆,也让我这一生与水电结下了不解之缘。
                                     闻道解惑  受益终生
    挺拔天地,粲然四季,这是山给予我的厚重酬报。
    水利万物,默而不争,这是水给予我的宝贵滋养。
    走出大山,在江苏这块美丽的土地上,开始了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四年的学习培养了我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方法,为我走向社会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大学生活培养了我艰苦奋斗、团结互助、自强不息的学习精神,使我无论遇到怎样的挫折和逆境都能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大学生活培养了我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使我在往后的工作生活中,无论遇到顺境或逆境,都能坦然面对、笑口常开。
    大学生活培养了我最深最纯的感恩心,使我能加倍地孝敬父母、尊重长辈,使我心心念念永远不忘那些曾经帮助、传道于我的人。
    大学生活培养了我的能力,特别是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让我能用所学到知识和本领,为我国的能源事业贡献了一份力量。
    大学生活为我和母校之间铸造了至真至纯的感情以及和学友们、师生们的友谊,这是一个无法随时光流逝而淡忘的真挚情感,也必将贯穿我们整整人生,为我们带来无穷的幸福与欢乐。
                                   山水交融  水电人生
    “山是一部辞典,年轻时读它薄,年长时读它厚;山雄奇伟岸,却甘愿把泥土表露在自体周围;山之伟大,而山却把泥土捧在自己的峰巅。”
    走出母校,我又回到了贵州,进入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成为一名水电的新兵。大山的养育,给了实如山的为人做事的作风,河海的滋润,给予了我进如水的前进动力。从一名普通的技术人员干起,一步步走得扎扎实实,坦坦荡荡,从技术员到担任工程师、到室主任、副处长、处长、副院长、党委书记等职,这一切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母校的教育、恩师的培养、同事的相扶。百年母校,百年辉煌,培育的桃李遍天下,母校的校风、学风,激励我不断前进。
回想30多年的水电生涯,年轻时,在水电站工地,为了把设计做得更好,风餐露宿,面对困难不屈不挠,参加的水电工程设计,力争做得最好、最优。面对我参建的东风水电站、普定水电站、天生桥二级水电站、洪家渡水电站等工程,我无怨无悔,也倍感骄傲。
    在任施工处副处长、处长阶段,面对的是如何团结一个团队,取得良好业绩;如何发挥每一个员工的所长,干好自己的工作。记得在1997年,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当时的生产任务非常少,严重影响到职工的收入、生活。在当时条件下,带着一帮人跑市场,找项目,不等、不靠,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渡过了困难时刻。至今想来,当时靠的什么动力?其实就是早已深入我心中的校训、校风。
    在副院长的岗位上,本着服从全局、搞好团结的理念,抓好自己的工作,积极为贵阳院的发展谋划。在“西电东送”工程的建设中,同班子成员一道,紧紧把握发展的机遇,圆满完成了“西电东送”一期、二期工程的建设,为单位的快速发展,为贵州的能源建设做出了自己贡献。
    在党委书记的岗位上,从一个搞技术、搞管理的转行到政工岗位,一切需从头开始。在学中干、在干中学,很快适应了新的岗位。思考如何发挥企业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如何把企业的党建工作与企业的中心工作相融合,促进企业的发展;思考如何做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把企业文化深植到职工的行为中去。我认真履行党委书记的职责,与行政领导相互配合,做到补位不越位,补台不拆台,在关系院的发展决策中,相互沟通,共同推进。近年来,贵阳院提出了“主业西移、多元经营、国际发展”的三大发展战略,这是班子做出的贵阳院转型发展的战略。必须强力推进、强力执行,党的中心工作要紧紧围绕这一中心展开,为院的发展提供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保障。经过几年的持续推进,贵阳成功转型,基本实现了贵阳院的可持续发展,企业的产值、利润实现了跨越式的增长。企业正朝着以技术与管理为核心的国际工程公司迈进,企业可持续稳定和谐的发展进一步加强。回首做过的事,走过的路,思索起点与历程,让我读懂了山的内涵、水的神韵,母校的爱如山似水,甘为人梯、把泥土捧在自己的峰巅,奉献给了他的学子。
                                          祝福母校  百年辉煌
    2015年,是母校河海大学百年校庆。岁月流转,不变的是对母校的殷殷牵挂,时光飞逝,珍藏的是我的浓浓亲情。深深地祝福母校在新的百年历史征程中再谱光辉灿烂新篇章,再创水利发展新辉煌!风雨兼程一世纪,桃李天下又百年。
                                                                (贵州校友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