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心的港湾
【简介】孟令奎,男,1967年2月生,河南固始人,1983至1987年在河海大学自动化系电子计算机应用专业学习,并获学士学位,1990、1994年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计算机系计算机系统结构专业,获硕士、博士学位。1996年9月从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测绘学博士后流动站出站并留校工作。1996年12月破格晋升为教授,1999年6月遴选为博士生导师。2006年3月至2007年2年月在英国Cambridge-Cranfield高性能联合计算中心做高级访问学者,先后在英国Kent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做短期交流访问,现任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心心念念河海情
始于1915年的百年名校河海大学是一所以工科为主、多个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是我国唯一一所以水利为特色的全国重点大学,既有河润万物的可贵精神,更有海纳百川的恢弘气度。自建校至今,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专业人才和水利专家,为我国水利工程建设和水文化传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老校长严恺先生于1982年提出的校训“艰苦朴素、实事求是、严格要求、勇于探索”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华水(河海)学子,道出了母校成功的真谛和秘诀。
自1983年9月进入华东水利学院,我们就为自己身为华水的一员而倍感自豪。辅导员老师第一天便向大家全面介绍了华水的历史、华水的地位、华水的成就以及华水的未来,展现了华水的优势和特色以及不同寻常的一面,并告诫来自天南海北的同学们,为了方便交流和沟通,要从当天起学说普通话,“电算八三”从那时起也成为了一个有活力的集体的象征,直到今天,电算八三仍然是一个让人骄傲与自豪的集体,它没有因毕业而消失,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凝聚力、生命力和感染力愈加强大,已经成为大家心目中的温馨港湾和精神家园。
忆及在美丽河海的生活和学习,真是一种难得的惬意与享受。宽阔而古香的林荫大道、蜿蜒曲折的上山小径、富有浓郁江南特色和深厚水文化底蕴的标志性建筑,都使我们着迷。我们如饥似渴地学习专业知识,聆听着班主任陈凤兰老师和黄慧仁老师的谆谆教诲,感悟着辅导员颜素珍老师和刘建军老师的循循善诱。
1985年10月,适逢“华东水利学院”恢复传统校名“河海大学”,同时举行建校70周年庆祝活动,作为大三学生的我们有幸成为这一历史时刻的见证者。在南京五台山体育馆举行的隆重仪式,仍历历在目。自此,我们除了“华水”,又荣添了“河海”这样一份荣耀。
时光荏苒,离开母校已然28年,从河海学生变成河海校友。28年间,艰辛与欢乐为伴,挫折与收获相依,我们在不断地成长,在各自岗位上,秉承河海校训,努力工作和学习,积极为国家经济建设贡献自己的绵薄力量,为母校争光。我现担任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一职,负责院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研究生培养工作还兼任全国测绘工程领域工程研究生教育协作组组长、国家留学基金评委、全国博士后基金评委、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评审专家、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兼职教授,曾被评为“武汉大学十大杰出青年”、“湖北省优秀研究生导师”,2011年获得第二届武汉大学“我心目中的好导师”称号(网络海选)。长期从事计算机系统结构、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应用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先后主持及参加完成了30余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测绘教材一等奖1项。在重要核心期刊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主编、合著出版教材和专著6部。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河海的培养、老师的教导、同学的帮助。在校期间我们师生建立了深厚的友情,提起“电算八三”我们都为之自豪,毕业后我们组织了四次同学聚会,相识20年(2003)的南京聚会、90周年(2005)校庆聚会、毕业20年(2007)的郑州聚会和毕业25年(2012年)的苏州聚会。尤其是2003年的那次聚会,我们不仅见到了阔别16年的老同学,还见到了切切在心、拳拳在念的老师们,又一次地聆听到恩师们的教诲和熟悉的话语。与此同时,我们还与2003级的新生进行了面对面地沟通,这是跨越20年的交流,不知不觉中发现自己已然成为新生们眼中的前辈了。我们迈步在校园,为路人指路,向新生小记者介绍校园布局,寻觅着一串串固化的记忆:水利馆、工程馆、河海馆、管理馆、图书馆、计算中心、河海会堂、学生老食堂、新食堂、学生二舍、四舍、六舍、西教、北教、操场、港建楼。这些建筑部分已经重建或改扩建,我们脑际中的原貌已变成永恒。
母校给予我们的不仅是专业知识和各种能力,而且还赋予了我们每个人身上独有的河海文化特质。经过四年熏陶出来的这种特质深深烙印在我们身上,刻在我们心里,它使得陌生校友之间能够立即相熟,而对于河海的共同话题又使校友间的距离迅即消失。无论在哪里聚会,母校永远是我们最主要的话题。无论走到哪里,母校都是我们永远的骄傲和牵挂。
盛世腾飞河海梦
关注母校发展已成为一种习惯。母校确立的“水利特色,世界一流”的崇高战略目标,是百年河海梦。这个目标的实现将确立母校在水利方面的领军地位,极大地增强国际知名度和世界影响力,并且已有很多成就为实现战略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例如2013年初教育部公布的学科评估结果中,河海大学的水利工程学科以95分的成绩排名第一,遥遥领先其他高校。通过“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水利学科的综合优势和特色显著增强,水利学科总体水平保持国际先进水平,并构建了全球水循环与国家水安全创新平台,呈现出学科群整体良好发展势头。计算机学科从原有的仅有本科专业发展到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三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软件工程)、“水信息学”新型交叉学科博士点、四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两个二级学科硕士点、三个专业学位授权点以及一个高校教师硕士点,学科种类全、规模大、层次多、结构优化、布局合理,而且与水信息、智能技术、电子科学、通讯技术等学科的交叉融合态势明显。这种态势为培养不同层次、不同方向、不同目标的交叉型创新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学科环境,也为计算机学科今后的快速发展夯实了根基。在这次学科评估中,计算机学科也有不俗的表现,取得了令人满意的好成绩。
母校瞄准学科前沿和国家经济建设的战略需求,在重点建设水利、土木和环境等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的同时,强化学科交叉融合、优化学科布局与结构、扶持新型学科建设。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正在向着世界一流的特色大学目标迈进。在服务社会方面将体现出造福一方、济民于天下的社会责任和河海理念,为我国水利事业、海洋事业提供强大的科学技术支持和充足的人才储备保证。在文化传承方面,母校以其百年文化积淀将把我国的水文化继续发扬光大。
祝福母校!
(计算机与信息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