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华水
【简历】季昌化,1956年华东水利学院河川系毕业。教授级高工,享受政府津贴专家,河海大学兼职教授。先后任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中国水利电力对外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参加或主持过三峡、葛洲坝、丹江口、乌江渡、构皮滩、彭水等水利水电工程设计。在长江委任职期间,分管过水文、勘测、设计、水资源保护和水土保持等领域的工作。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领导中水对外公司在亚洲、非洲、拉美等地的十多个国家承包工程二十多项,使该公司跻身世界225强工程承包公司之列,是我国首批走出国门承包工程,参与世界竞争的公司之一。1984年公派赴美国工作考察一年。参加过《长江三峡工程技术丛书》和《中国河湖大典》等专著的编著。
华水,我成长的沃土,我起飞的基地。华水,这个名字今天已渐渐被人淡忘,但是在我们——她的第一代娇子的心中,她像母亲一样亲切、神圣、永恒。
1952年我参加高考报名时,还没有“华东水利学院”这个校名,我填报的是中大、交大、浙大水利系(组)。发榜时(当年是在《人民日报》上刊登的),开始到处找不到自己的名字,难免有点紧张。最后在从未听说过的学院——华东水利学院,找到了自己的名字,喜出望外。到南京报到后才知道,我的大学还在图纸上,校址清凉山附近还是一片起伏的荒丘。我们暂居在南京工学院的校园,但是我们没有失望,反而满怀期望。我们确信自己将拥有一座崭新的学院,我们将同她一道成长。入学第二年春天,校园的主要干道修好了,我们去插栽下树苗,看着它们一天天成长。十多年后再返校,它们已成了参天大树。大二时,食堂和三栋学生宿舍建好了,我们终于住进了自己的校园。教学大楼还没建成,在宿舍后面沿着小山坡盖了几排“茅屋”作为教室。虽然简陋,但我倒觉得颇有几分古意和诗意。大三时,工程馆盖好了,没有敲锣打鼓放鞭炮,而是满怀自信伴着欢声笑语走进那崭新的宽敞明亮教室。临毕业时,水利馆已初显雄姿,我们已无缘待到她竣工了。尽管我们没有亲自动手去建设这一切,但是我们亲眼见证了和亲身体验了创业和建设的成就感。后来当我们走进一个个新的工地时,我们一点也不陌生,我们不畏艰苦,因为我们是创业者,为祖国平地上建造新的工程。
我们虽然没有现成的教学楼,但是我们拥有许多优秀的老师,令人终生不忘。教弹性力学的徐芝纶教授,讲课深入浅出,逻辑严密。他不喜欢作复杂的数学推导,但把每个公式的理论来由和物理概念讲得十分清楚,很好掌握。他授课有鲜明特点,每节课讲完,把手里的粉笔头一丢,不出教室门下课铃准会响起。再看黑板上,这节课讲过的公式整整齐齐保留在黑板的右上侧。教土力学的黄文熙教授,他讲课从不照本宣科,而是挥洒自如,点到为止,迫使我们课后不得不多花点功夫。幸亏他的助教吴永镇老师上辅导课时,条分缕析,帮了我们大忙。系主任顾兆勋教授教水工结构。那时这门课还没有课本,全靠他编讲义授课。他讲话温和,下课后喜欢留在教室里与同学交谈。看起来根本不像一位大教授,倒像位和蔼的父亲。他的助教陈久宇老师是系的辅导员,课讲得好,待同学热忱,自己学习非常刻苦。后来得悉他英年早逝,我们无不痛惜。在我的记忆中还有许多老师的故事,一篇短文无法尽言。他们丰富的学识,严谨的治学精神,诲人不倦的态度,朴实的作风,感染和影响我们一生。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听说学校里学生考教授,我开始怎么也想不通。后来我想明白了,因为他们太无知了。只有你的生活阅历丰富了,事业上进步了,你才能体会到老师对自己的人生和事业是多么重要。
除了课堂和书本上的学习外,给我留下深刻记忆的是几次工地实习。大一时是认识实习。到黄龙江去参观认识一个真实的水利工程。这是我们第一次见到一个实际的工程,对于我们后来学习水工结构等专业课程大有裨益。大二时是生产实习。到在建的安徽梅山水库工地。除了全面了解工程施工外,还深入到施工队(厂),我被分配到木工队,搞立模工作。大四时是毕业实习。我们这一队到江西上犹江工地,我到钢筋队,箍钢筋架立工作。接着北上到河南漫湾水库,去见见土坝。因为我们没到过土坝。实习的时间虽然短暂,收获却很巨大。这不再是计算或画图,而是亲身体验到一个工程是怎样建成的。
最后一学期是毕业设计,我们要根据给定的资料,就工程总体规划布置、主要建筑物选型、第一第二主要建筑物结构设计、施工方案设计等,完成一整套设计,编写报告,绘制六张大图。参加工作后,才知道这涵盖了工程设计的全过程。最后进行毕业设计答辩。每个组有六位外聘的教授专家。且不说答辩问题的难易了,就是那阵势对我们这些未出茅庐的学生来说,就是一种考验和锻炼了。
正是这样全面的理论联系实践的培养和训练,使我们毕业后就能立即投入实际工作,用今天的话说,实现了“无缝链接”。
学校很注意培养我们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一个班由班长、团支书和课代表组成“班三角”,班长贯彻院领导布置的行政方面的事务,团支书根据学生党支部的安排组织团的活动,课代表与老师联系沟通学习方面的事。我们去工地实习,一个队六、七十人,吃住行都由我们自己安排。只有一、两位老师带队,与工程局联系,分配我们的实习任务。院学生会组织全院的文化教育活动。大二时我担任学生广播站编辑,每天下午课外活动时报导学校和班级活动新闻。大三时我担任文化部长,组织全院的歌咏比赛、节日的文艺演出、周末舞会、音乐欣赏活动、校级联欢活动等等。还有体育部,组织全院的体育活动。我在校期间,校篮球队三次取得南京市高校篮球赛冠军。这些活动丰富了我们的生活,缓解了我们学习的疲劳。多少年后,我才感悟到,正是这些活动培养了我的组织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和团队精神,为自己的腾飞装上了另一只翅膀。
华水,不断地创业发展,现在她已经成长为更宏大的学府——河海大学。我们为此自豪,我们庆幸自己也为她贡献过一砖片瓦。河海大学校庆九十周年的纪念杯上镌刻着一句话:“饮河海一滴水,献祖国一生情”。回顾往事,我们曾历经坎坷,但坚强奋进,正是倚仗这“一滴水”的拮引与支撑。我们的一生做到了回报母校,回报祖国,回报人民。谨以此文献给母校一百周年华诞!
(水利水电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