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恒:水文院2003级水文学及水资源博士

                                     感恩河海 献身水利
【简历】刘恒,1962年出生,江苏泗洪人。现任国际小水电中心主任,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博士生导师。1978年入华东水利学院农水系水利工程专科班就读,1981年毕业后分配到水利部南京水文研究所工作,从此开始水利职业生涯。工作之余,又先后返校继续深造,于1987年获得河海大学水电系工程水文与水资源专业工学硕士学位,2003年获得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水文学及水资源专业工学博士学位。

                                       河润万物塑性情,海纳百川炼品质
    作为学制缩短后的应届毕业生,当年收到华东水利学院录取通知书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与历经文化大革命的老三届学生一起高考,一起为朦胧的未来接受考验。在高考结束后漫长的等待中,终于在1978年末跨入华东水利学院的校门,与许多已经30多岁同班的学兄学姐同堂上课,确实是一种别样的风景。因为文革的耽搁,许多同学失去了及时上大学的机会,重新回到教室后,那些年长的同学特别刻苦、特别认真。他记得有一位同学每天都要读书到深夜,在一个雨夜从楼梯上滚落下来,摔断了几根肋骨;还有一位同学勤奋刻苦、善于学习,几乎可以在全年级150多人中始终保持第一,成为名副其实的“学霸”。积极向上的学风,求知若渴的氛围,也给了他积极进取的动力。非常幸运的是能够在毕业的时候,以较好的成绩进入到梦寐以求的科研单位工作。从此,也注定了将毕生献给水利科研事业的奋斗历程。
    水利部南京水文研究所位于河海大学校园内,到单位报到实际上还是从同一个大门进出,因此,还是身处在学校的氛围当中,同一个食堂、同一个图书馆,校园内经常遇到同样熟悉的老师面孔,也同样地把在学校里养成的谦虚谨慎、刻苦学习的精神带到了工作当中。工作之余,受学校浓浓学术气氛感染,深感知识之不足,技能之欠缺,鼓足勇气,边工作、边学习,得到领导和同事的帮助,终于又两次以学生的身份重回教室。带着工作中的疑惑,带着更上新台阶的渴望,成为初入大学校门到获得博士学位,完完整整都是在河海大学度过的河海学子,也为个人事业的不断发展打下了基础。
    他曾两度回到母校,分别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并在1991年公派到荷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水教育学院(UNESCO-IHE)进行为期两年的进修,其余时间一直都是在科研单位工作,从一名一线科研人员逐步走上科研管理岗位,并一直在校园或校园附近的场所办公。到2007年底,又因工作需要,在保留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岗位的同时,调任到杭州主持水利部、商务部共管,同时也是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机构的国际小水电中心工作。回首走过的学习、工作历程,非常感恩河海大学的培养。
                                             科研工作齐并进,志存高远担重任
    1981年入职以后,他非常荣幸地参与到国内知名的水文水资源科研前辈的团队,并参与到首次全国水资源评价,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分期开发方案论证,国家六五科技攻关项目“北京市水资源系统分析和模型开发”以及南水北调东线调水经济分析等项目,成为最早参与引进国外模型技术,开展水利经济分析,以及参与到国家重大工程项目论证的年轻人之一。为了深入彻底地把模型开发与实际应用进行结合,曾冒着严寒骑自行车从北京市的密云水库沿着京密引渠到市区的昆明湖,逐个查看引水口、分水闸和引水泵站,详细了解水资源的配置能力和配置方式,同样还从官厅水库的三家店分水闸沿下游渠道一路骑单车查看到北京西郊的工矿企业。由于坚实的资料基础和对实际问题的良好把握,为模型的验证和检验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并由此更加坚定了科研只有“面向需求、面向问题”,才能取得良好效果的理念。
    在1987年河海大学获得硕士学位,重新回到科研岗位以后,就不仅是“跑龙套”,做基础资料分析和准备,而是担当起国家七五科技攻关子专题项目“京津唐地区大系统水资源供水规划及调度优化研究”负责人,以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和此前在科研工作中的积累,逐步能够承担项目大纲设计、团队分工安排、整体协调配合等领导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科研工作的范围越来越大,承担的任务也越来越多,担负的责任也越来越重,既负责过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石羊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内蒙古西部水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也负责或参与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水利部创新项目、科技部公益项目,以及国际合作项目等50多项,获得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7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也获得过一些国际奖项。
    他也曾担任一些国际组织的领导职务,其中个人作用的发挥与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紧紧相连,在这方面有深切的体会。1995年起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水文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副秘书长,后来成为国家委员会副主席,以及全球范围内的国际水文计划政府间理事会副主席,成为继河海大学两位前校长严恺、梁瑞驹之后的第三人,这都是我国改革开放和水文事业发展的结果。我国的水文水资源发展,无论是教育、科研,还是建设管理,所取得的成绩为世人所瞩目,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乃至世界范围内都得到充分认可,也使得参与国际合作进程的学术界专家学者能够更好地融入到世界的大家庭。在参与国际合作和推动中国水利走向世界方面,自己作为一分子,为此尽了一份绵薄之力,包括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水文计划东南亚及太平洋地区区域指导委员会主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水教育学院(UNESCO-IHE)董事、联合国秘书长水与卫生顾问委员会水与灾害高层专家、世界气象组织水文委员会(WMO-CHy)执行委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水资源综合管理中心理事等等,到现在负责国际小水电中心的工作,都与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提升息息相关,也是学校的培养,使得个人有能力去担当相应的职责。
    现在除了继续参与科研工作外,更多地是思考如何把第一个总部在中国的国际组织——国际小水电中心带领好、发展好,不负组织的重托,不负学校的培养。在最近几年,一方面打造国际组织的品牌,发布了首部《世界小水电发展报告》,为全球小水电发展提供基础和权威信息;另一方面增强组织的能力,与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合作在发展中国家开展小水电示范项目建设。更进一步地是为国家目标服务,带领一支优秀的团队,为我国水电的绿色、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
                                                再忆年华常唏嘘,今望母校多安好
    一晃30年,弹指一挥间。从刚入学时的懵懂少年,到现在已经鬓发斑白。然而,路漫漫,其修远兮,希望未来能在水利科研和管理岗位更多地尽一份力、更好地发一份光,为母校的发展做力所能及的贡献。在母校百年华诞之际,真心祝愿母校能够蓬勃发展,为国际水利教育树标杆,为世界水利发展育英才。
                                                                                         (水文水资源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