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疆的岁月
【简介】季山,男,福建漳州人。1960年毕业于华东水利学院(现河海大学),先后在黑龙江水利电力学院、黑龙江水利工程学校、黑龙江水利专科学校、黑龙江大学任职,曾被聘为水利部水利水电类教指委委员、省水利学会常务理事等职务。
1960年8月从华东水利学院水文系陆地水文专业毕业,我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志愿到边疆工作,在北国边疆度过了难忘的岁月。
经历困难时期
1960年10月我到哈尔滨黑龙江水利电力学院报到,当时正逢国家三年困难时期的第一年。碰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天冷。10月份在南京还穿着衬衫,在我的老家漳州白天最高气温大多在30℃以上, 而在哈尔滨刚下火车我就不得不套上了毛衣。12月的一天,我给学生上完习题课快步去食堂,几个手指头都要冻僵了,饭碗差一点掉到地上。学校食堂号召老师帮厨,乘卡车过松花江去糖厂拉甜菜渣回来腌咸菜。我虽然穿上所有的防寒衣裤,回来还是冻病了。最大的问题是吃不饱、吃不惯。每月粮食定量从在校时的35斤(运动员标准)降到28.5斤,90%是玉米、高粱米等粗粮,10%是大米和白面。蔬菜少,白菜、萝卜、土豆轮换着吃,难得见荤腥。到了寒假,家在当地的同事回家准备过年,寝室里只剩下我和一位老家在江西教气象的老师。环境冷清,肚子更觉得饿得慌。我们两个就喝酱油汤,喝得身体浮肿。第二年寒假,学校拿出一部分库存大豆做了一顿“豆腐宴”,那是困难时期唯一让我吃饱了的一顿饭。尽管生活条件艰苦,但是我和其他来自南方省区的年轻教师谁也没有打退堂鼓调回南方的想法。经历了困难时期,我们都倍加珍惜粮食,习惯于大口吃窝窝头,冬天只吃大路菜。
“赶鸭子上架”
1960年学院由中专升格为大学仅两年,师资力量相当薄弱。我报到后不久就被安排给水工专业上“工程水文”习题课和辅导课。为了做好工作,我自己先把所有的习题做了一遍,反复钻研教材和有关参考资料。冬季哈尔滨天寒地冻,但是为了节煤,晚间教室不送暖气。我就在晚自习时间穿上厚重的棉大衣,冒着刺骨的寒风,踏着积雪,到学生宿舍去答疑辅导。期末我受到了学校的表扬。
1962年初在试讲几次后,教研室安排我给水文专业学生讲一门主要专业课。通常情况下,像我这样转正不到一年的助教不能当主讲。现在学校要我担任如此重任,简直是“赶鸭子上架”。心中忐忑不安,但我还是立即行动起来。我反复熟悉教材,向母校老师索要参考资料作补充教材,到省内生产单位借规划设计报告作实例,精心备课。上课时尽可能做到深入浅出地讲解;课后到学生宿舍答疑辅导,听取意见,及时改进。我南方人的口音,初次当主讲教师的紧张拘谨等等,也都得到了学生的理解。就这样,我度过了教学上的第一关。上完这门专业课后,我又一次被“赶鸭子上架”,和另一位青年教师带着20 多名应届毕业生到工程单位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在工程单位配合下,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我自己也有所收获,积累了工作经验,充实了教材实例。
在此后的几年里,我的主要教学工作是讲一门专业课和指导毕业设计,我在教学方法以及一些专业问题上有所探索和进步,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与希望。然而好景不长,“文革”开始了,学校停课有五六年的时间,直到“文革”后期我才有课上。在教学之余,我把已有所荒废的外语重新捡起来,同时参与创办《水利水电情报翻译资料》不定期刊。没想到期刊推出后,反响强烈。该刊后来成为国内外公开发行的《黑龙江水专学报》。
学生遍布黑龙江水文系统
粉碎“四人帮”后,学校扩招大、中专学生,我和其他教师一样,焕发了青春,全身心投入到教学科研中去。主讲专业课、专业基础课,连年指导毕业设计,还给校内外短训班、函授班上课。我参与培养、培训水文水资源专业学生和职工有1000多人,其他水利专业学生和职工数千人,我的学生遍布黑龙江全省。1998年黑龙江省水文局系统693名技术人员中,95%以上是我教过的学生。吉、辽、内蒙、京、津、沪、冀、浙、粤、滇等省区市以及美国、加拿大等国,也有我的学生。绝大多数学生是单位技术骨干(其中多人被评为1998年部、省级抗洪模范,30多人是教授级高工,10多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有的还成为单位领导。
我比较关心学生在其它方面的成长,多次为校报写文章,介绍毕业生参与1998年嫩江、松花江抗洪抢险,参与国际气象学家厄尔尼诺探秘以及水利建设工程设计创新等事迹,激励未来的水利工程师们勤奋学习。
“拳打脚踢”出成果
我1961年当上助教,1993年评上教授,先后任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教务处副处长兼学报副主编等。既从事教学、生产和科研,又参与相应的管理工作,身兼多职“拳打脚踢”取得了一些成果:主持完成的课题获得1980年省科学大会奖、1992年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以及1993年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参与完成其它五项科研课题获部、省级科技奖。撰写发表了近百篇科技论文,编著审译了十多部教材、专著、参考书和工具书。曾赴日本、俄罗斯等国进行寒区水利科技交流和高等教育考察。我在任《黑龙江水专学报》副主编期间,该刊获1991年省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1995年全国高校自然科学学报优秀学报一等奖,2004年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我曾被评为中国水利学会优秀中青年科技工作者,全国高校自然科学学报优秀编辑,黑龙江省政府机关曾表彰我为科技兴农积极做贡献。我是第六届省政协委员,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曾被聘为水利部高等学校水利水电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水利学会常务理事兼科普委员会主任,哈尔滨市水利学会副理事长,黑龙江省高校知识产权研究会副主任等。
退休后我和老伴迁居北京,因为割舍不下深深热爱的黑土地的教育和科研事业,我努力发挥余热:参与黑龙江大学水利本科专业设置的论证;主审高校教材;撰写发表论文;审改《黑龙江大学工程学报》稿件;带动两个科技期刊编辑部同志开展期刊研究,提高办刊水平;参与一项水利科技期刊史研究课题,确认1917年12月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河海大学前身)主办的《河海月刊》,是中国近现代创办最早的水利科技期刊,被视为近期水利科技期刊研究取得的进展。
以上成果的取得,应该归功于母校和母校的老师们。
为母校教育科技资源牵线搭桥
母校拥有雄厚的教育和科技资源,为了让遥远的黑龙江也能够享受到,多年来我受学校委托牵线搭桥,做了一些工作:①借鉴母校有关课外参考资料,提供给学生使用,很受欢迎。②聘请母校水文系刘新仁、施鑫源、裘庆芗等老师来我校讲课。重点本科院校老师给专科生上课,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③输送青年教师到母校深造,获得母校函授本科、硕士、博士学位,成为教学骨干。④与省水利学会合作承办母校赵人俊教授开设专题讲座,“新安江流域水文模型”得到了进一步推广应用。⑤与母校老师组织翻译国外经典水文专著《山坡水文学》,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满足社会需要,受到好评。⑥聘请母校赵人俊、王世夏等教授任我校兼职教授,就学校发展建言献策,为我校提供高水平的论文。⑦推荐发表母校老师关于水文水资源、水工水力学、水库移民等方面论著近30篇,推动学术交流,提高了我校学报的知名度。
黑龙江省水利专业师生和科技人员,在有幸分享母校教育和科技资源的同时,感受到了母校老师严谨求实、开拓创新的治学精神以及诲人不倦、清廉自守品德的熏陶。
寄语母校
在办好研究型大学的同时,母校完全有能力为社会提供丰富的教育和科技资源,以推动水利事业的发展,母校也会因此而受益。
早期师长校友如李仪祉、汪胡桢、须恺、沈百先、宋希尚、黄文熙等,近期如严恺、徐芝纶、刘光文等,在中国水利史上无不熠熠生辉。遗憾的是目前只看到《严恺传》和其他5人传略。建议组织撰写这些水利大师的传记,对青少年学习水利专业必有所激励。
(水文水资源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