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在京开幕。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河海大学党委书记唐洪武,全国政协委员、民盟江苏省委会副主委、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学院院长王媛,热学热议全国两会精神,履行代表委员职责,积极建言献策,围绕两会热点话题在新华网、《人民政协报》《中国妇女报》《新华日报》、交汇点新闻等媒体平台发出了“河海声音”,一起来看!
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
护航区域高质量发展
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河海大学党委书记唐洪武在与新华网连线时表示,水安全保障能力的提升,对国家战略的加速推进和区域高质量发展具有基础性、支撑性作用,要以高水平水安全护航区域高质量发展。
唐洪武介绍,近年来,江苏充分利用区域自然禀赋,加大水利工程建设力度,创新体制机制,水安全保障的能力不断增强,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水安全保障。江苏水利也正走在江河安澜、人民安居、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人水和谐共生、智慧化、网络化、开放融合、包容互鉴的水利现代化道路上。
唐洪武认为,水安全保障能力的提升既涉及基础研究和技术研究、工程建设,也涉及水资源科学配置、体制机制等问题。他建议,加强水生态的基础理论研究,在支持生态基础理论研究方面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升综合流域水生态系统“监测-评估-诊断-修复”一体的能力;加强灌区现代化建设保障粮食安全,加大中央资金投入力度,进一步提高大中型灌区建设标准,加快与高标准农田亩均投入水平相衔接,全面提升灌排保障能力;健全和完善旱涝同防同治的法律法规与管理机制,推进我国旱涝灾害联动防治条例与相关内容修编工作,制定水库汛期运行汛限水位与旱限水位的动态管理条例。
“科技和人才是解决水安全问题的关键。”唐洪武表示,作为水利特色强校,河海大学要着力发挥好教育、科技、人才重要结合点的作用,优化学科专业、提升水安全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以助推水安全保障能力提升支撑区域高质量发展塑造新动能新优势。
唐洪武建议,一是加强水利学科的跨学科、多领域深度交叉融合。以“双一流”建设为牵引,丰富水利学科内涵,加快推进水利学科与新兴学科领域交叉融合,并向基础深入,实现优势拓展、基础筑牢、后劲勃发。同时,要在更大的时空尺度和领域跨度上研究水安全问题,广泛推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以及社会、人文科学的交叉、融合与渗透,全链条突破约束水安全保障的系列难题,实现水安全保障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能力的系统性提升。二是加强水安全科技创新。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发挥水灾害防御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平台的科研组织功能和人才集聚效应,围绕水安全的重大科学问题开展有组织科研,加强水灾害防御、国家水网建设、数字孪生水利、河湖生态复苏等关键技术研究;汇聚行业创新力量,深化协同攻关,推动水安全的技术创新,实现水安全保障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三是提升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进一步完善多学科交叉、目标导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为精准服务水安全保障提供复合型人才;以未来技术学院、卓越工程师学院为依托,注重与企业、产业、科研单位的深度合作,推动形成特色鲜明的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新模式,为高水平水安全保障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系统化治理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
为市民提供亲水好去处
3月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看望了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的民革、科技界、环境资源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作为环境资源界的政协委员,同时也是一名水科学领域科研教育工作者,我感到责任在肩、大有可为。”全国政协委员、民盟江苏省委会副主委、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学院院长王媛,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后,向记者讲述了她的感受。
江苏水网密布、湖泊众多。王媛在省内外多地实地调研中发现,不少地方水资源总量呈现减少趋势,水环境风险隐患突出,部分重要湖泊(水库)处于富营养化状态。“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三方面的问题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影响,交织形成更为复杂更难治理的复合水问题。”王媛向记者介绍,解决复合水问题需要运用系统治理理念,而其中的关键在于“统筹水资源节约、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保护修复”。
进行深入走访与思考后,王媛提出以下建议:首先,行政管理上要多部门统筹协调管理。在梳理总结目前复合水问题中的主要难点和痛点的基础上,明确包括水利部、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国家林草局等各部门在美丽河湖建设中的定位及其作用。
其次,科研专业上要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交织形成的复合水问题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特点,需要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知识来实现,要统筹多学科交叉研究,加大交叉专业人才培养力度,鼓励发挥水利工程、环境工程、生物化学、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遥感技术等各学科在解决复合水问题中的优势作用。
千年长江岸,已成市民亲水后花园。近年来,南京等地对长江周边岸线进行整体规划和治理,拓展滨江文化休闲功能,南京鱼嘴湿地公园、扬子江生态公园等项目,成为市民消暑游玩、亲子运动的网红打卡地。就此,王媛建议,因地制宜地开展水文化设计和水景观规划,让河湖传承地域历史文化和彰显地域特色魅力,完善亲水设施增加人水和谐互动亲密度,激发起全社会共同呵护水生态系统的内生动力,合力塑造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的新动能。
“另外,资源投入上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优势。允许、支持社会资本实施河流、湖泊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项目和工程,探索发展生态产业,为水资源储量、水动力分布、水生态环境、碳源碳汇等领域的监测与管理提供市场化服务。”王媛告诉记者。
既要保护,也要发展。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上,王媛所在的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师生们,一直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开创性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十六字治水方针。团队围绕长江大保护、水电能源开发利用、国家水网建设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深入调研。立足长江流域,持续关注面源污染防治、生态补偿机制等问题,并形成了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推进美丽河湖治理、完善长江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等提案。在锦屏水电站、南水北调中线等项目中,将科研成果转化新质生产力,把研究的自发电技术、防渗体系监测感知融合技术等科研成果,持续推动落地,护航我国水电能源开发、水资源跨区域调配,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