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造卓越工程人才,河海助力大国工程建设!

锻造卓越工程人才

助力大国工程建设

近日,新华社报道我校

卓越工程师教育卓有成效

一起来看——


“教授河海工程必需之学理技术,注重自学辅导、实地练习,以养成切实应用之智识。”这是著名爱国实业家张謇创办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河海大学前身)时立下的三条教育方针之一。一百多年来,这个理念在河海一以贯之,学校始终致力于立足中国大地“找价值”,面向社会需求“寻对策”,面向世界同行“建标准”,以“适用对路”的大国之材锻造“引领时代”的大国工程。


 立足中国大地“找价值”

精准服务大国工程建设




重大工程是国家实力和社会能力的象征,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对教育、科技、人才也具有较高的促进效应。作为传统工科为主的行业大学,河海大学牢牢把握工程这个引领点、切入点和关键点,努力为水利领域大国工程建设发挥出无可替代的河海作为。

自1915年开启中国水利高等教育的先河以来,学校聚焦工程实践中的“真问题”“真需求”,在真刀真枪中强化“知识技能、社会责任、工程伦理、思维方法”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系统性、战略性、实用性“大工程”思维与认知。

学校积极探索工程人才培养新理念,构建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鼓励学生依据专业志趣、职业规划、生涯路径,选择专业、学习课程、提高本领,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发展、切用工程实际、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围绕水利工程的全生命周期,设置了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等相关课程,全面培养学生应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水利水电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首届“国家卓越工程师”荣誉获得者、中国长江三峡集团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93级本科校友林毅峰回忆到,“1995年11月,本科课程实习是去的新安江和富春江水电站。我们进入机组蜗壳内,看到了蜗壳和导叶,和课堂学习相比,现场的感觉要真实得多。当时知道该电站是上海院设计的,设计总工程师是当时在上海院工作的潘家铮前辈,没想到后来自己也来上海院工作,做了总工程师。”

林毅峰主持完成我国多个海上风电重大项目勘测设计研究工作

2010年,学校入选为国家首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高校后,港口海岸与近海工程学院等相关学院主动对接行业企业发展需求,与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联合成立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一年级开设“创新思维训练与实践”课程;二、三年级在专业主干课中,增设国际规范、国际文化、国际工程管理等相关课程,将企业技术培训课程纳入课外拓展模块,同时开设法语、西班牙语等语言课程;四年级实施企业和学校双导师制,结合企业生产科研项目开展各类综合训练,形成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交能力”并重的卓越工程师能力培养体系,毕业生服务于大江大河大港建设,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培育了一大批技术骨干和管理精英。

近年来,学校紧密围绕工程建设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需求,聚焦智能设计、先进加工、智能建造、智慧水利等方向,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探索“设计+加工+制造+运维”的全生命周期现代工程教育方向,成立新能源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应急管理与安全工程学院、未来技术学院、卓越工程师学院等,以现代交叉学科助力工程建设转型升级,致力于培养一批行业领军人才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卓越人才。


 响应社会需求“寻对策”

自主创新工程教育模式




“你们一定要将所学所思、所感所悟融入到科技强国的使命中,一定要理论结合实践,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2018年,被称为“工地院士”的79岁高龄“当代大禹”郑守仁院士站在母校讲台上,对师生殷切寄语和热切期盼。

全国电力勘测设计大师、白鹤滩水电站设计总工程师、85级本科校友徐建荣从学校毕业后来到崇山峻岭间,无论是坝基开挖还是边坡支护,不管是围岩变形还是掌子面掉块,不管是坝基渗流控制还是库岸边坡稳定……他总会第一时间出现在工程现场。

学校面对经济社会发展中涌现的新科技、新业态、新产业以及新工科建设方向要求,主动适应与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聚焦水利、土木、环境、地质、力学和机械等工程学科领域共性的发展趋势,通过“大工程问题牵引、线上线下联动、产出导向设计”的系统化举措,建设“工程实践与理论知识深度互动、真问题与真学问紧密闭环”的卓越工程师育人体系,着力让工程教育回归创新、回归实践、回归质量、回归协同。

2019年,港口海岸与近海工程学院本科生吕辉和同学前往浙江象山港等地进行社会实践,发现水利工程检测中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历时三年,经过近6万次的反复尝试与打磨,完成的创新成果《探伤专家:水利工程智能缺陷检测设备领航者》获得了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

2023年9月,河海大学常州新校区正式启用后,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新能源学院、未来技术学院、卓越工程师学院等10大学院成立,标志着学校加快构建以水为特色,以一流学科为核心、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学科体系迈出新步伐。学校自设35个二级学科,其中交叉学科3个,入选教育部第一、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0项。


 面向世界同行“建标准”

纵深融入国际工程体系




学校的工程教育在塑造中国经验、树立中国范式的同时,高度重视推动中国工程教育走向国际舞台,注重融入世界标准、形成国际话语权。一方面大力加强与IBM、Xilinx、Google等国际头部企业的课程共建力度,另一方面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持续更新工程人才知识体系,促进提升工程科技创新、跨学科及跨场域能力。学校积极响应水利部“‘一带一路’水利高层次人才计划”、水利部“‘澜湄合作’水资源高层次人才计划”、教育部“西非国家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高层次人才计划”等国家级项目需求,促进中国水电技术标准走向海外。2017年,承担中国水利电力对外公司委托的“几内亚苏阿皮蒂水利枢纽工程业主项目培训”,为该工程培养工程师。2018年,新成立“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研究中心”,与“亚洲研究中心”“澜湄国家区域研究中心”“几内亚湾-科特迪瓦研究中心”等区域国别研究中心一起,共同打造“一带一路”智库建设增长极。2019年,成立“‘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安全与健康外国专家工作室”,吸引捷克、波兰、立陶宛、保加利亚、斯洛文尼亚等5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12位专家入驻。

在“走出去”的同时,学校全面强化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标准体系,实行工程教育国际化专业认证。2006年,学校接受教育部委托,牵头负责全国4个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之一的水利类专业认证试点,开始了与国际实质等效的工程教育认证体系建设。在OBE理念引领下,构建的认证体系和课程体系填补了国内空白,引领我国水利类专业改革和建设,使我国水利高等教育获得国际同行高度认可,国际地位显著提升。自2007年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在全国同类专业中率先通过工程教育认证以来,学校40个工科专业中已有18个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及评估,相关专业办学质量与国际《华盛顿协议》成员高校的办学质量达到“实质等效”。工程学、环境/生态学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水资源工程学科蝉联全球第一。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不仅需要科学家的“大脑”,也需要工程师的“双手”。学校将持续推动工程教育再深化、再拓展、再突破、再出发,探索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工程教育体系,为建设工程教育强国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