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明:祖国大地对我的认可是莫大的荣誉

刘志明,1984年本科毕业于华东水利学院(现河海大学)河川系水工建筑专业,曾任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总工程师、副院长,获“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称号。从事水利水电规划设计工作四十余年来,先后主持或参加完成长江三峡、南水北调中线、乌江构皮滩水电站等10余项重大工程的设计工作;大藤峡水利枢纽、引江济淮等40余项水利工程的技术审查工作;小浪底、百色、亭子口等30余项水利工程的安全鉴定和技术验收工作。多次作为专家组组长参与水利部重大工程技术问题的应急处理。主持高压水害等不良地质条件下深埋长隧洞施工灾害处治和成套技术研究等国家重大科研课题10余项。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省部级勘察设计金奖、中国大坝杰出工程师奖、潘家铮奖、中国工程建设标准科技创新成就奖等国家级、省部级奖项20余项。


在刘志明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一张标有密密麻麻黑点与红圈的中国地图,上面的每一个痕迹都是他负责过勘察设计项目位置的标记。“我大半辈子的成就都在这张地图上,这些都是祖国大地对我的肯定。”作为水利技术带头人,刘志明始终认为,工程师最大的任务就是做好勘察设计,“我只是去尽力干好这一件事而已。”


求知是成长的基石



当年,自江西农村考取华东水利学院(现河海大学)河川系水工专业后,刘志明的一生便与水利工程结下了不解之缘。


“学校精心组织的教学和训练,不仅教会了我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更培养了我吃苦耐劳、迎难而上、勇于探索的精神,为我后来的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础。”刘志明说道。


特别是钢筋混凝土结构课,是令他终身难忘的一门极具挑战性的课程。混凝土材料与钢筋的协同受力机理尤为复杂难懂,这门课也成为他在校期间唯一需要通过补考才能及格的科目。但正是这样才引起了他对这门课程的格外重视,刘志明带着不服输、迎难而上的信念,将最初的挫折转化为奋进的动力,以加倍的努力钻研混凝土结构理论。不仅系统补足了专业知识短板,更在实践中深入探索,最终实现了专业精通的跨越。


参加工作后,刘志明接到的首项重要任务就是参与万安水电站厂房设计,负责混凝土结构配筋计算。这使他得以将课程所学运用在实际工程中,在一遍遍反复推敲和计算设计规范中,他最终不仅圆满完成了厂房尾水管、蜗壳和框架等关键混凝土结构的设计任务,更将实践心得凝练成为职业生涯的首篇技术论文——《万安水电站蜗壳设计与施工中的关键技术问题》,这段专业突破的成长历程更深刻地影响了他的工程实践理念。


混凝土结构设计也成为刘志明后续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他先后完成了三峡工程电站厂房、混凝土重力坝的设计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大坝加高、穿黄隧洞结构设计等,主持审查了《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主编了《胶结坝设计规范》,组织并主编了《水工设计手册》(第二卷)。


现场锻炼是最好的老师



“在华水读书时,老师们不仅传授我们扎实的理论知识,更注重培养我们的实践能力——从实验室里手把手的仪器操作指导,到新安江、葛洲坝等重大水利枢纽的现场实习,让我们得以零距离观察工程细节,真切体会水利设施从建设到运行的全过程实践。”刘志明说道。


怀揣着从课堂到工地的实践理想,刘志明踏入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的大门。第一次去到施工现场时他惊讶发现,设计图纸上工整的线条,在现实中竟演变成如此复杂的施工难题。在勘察设计还需要靠计算尺、手算的年代,每一个设计参数都需要在现场反复验证,这非常考验工程师的实际处理问题能力。


多跑现场、脚踏实地解决实际问题是我多年来对自己工作的要求,现场是水工勘察设计最好的老师。”看着由自己设计建成的万安水电站厂房尾水管、蜗壳,自豪的同时刘志明更加感受到,从书本变成设计、再从设计变成工程,这不仅是自己,更是所有工程师要面对的考验。


知行合一是一生的课题



1998年,一项关乎“国之重器”的艰巨任务交付到刘志明肩上——在三峡工程建设高峰期担任枢纽处副处长并兼任三峡现场设计代表处处长。刘志明坦言,那几年中自己最大的收获就是深受郑守仁院士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与热情亲切的人格魅力所影响,让自己一生受用不尽。


刘志明(左一)陪同郑守仁院士查看工程现场



当时,中国大多高水头水电站机组蜗壳采用垫层埋设方式,然而针对三峡工程这样大型机组的蜗壳埋设,不仅要考虑的安全性和实用性,同时还要兼顾建设成本,三峡工程的蜗壳到底怎么埋?在郑院士的指导与影响下,在征求多方建议、经过多地考察和试验后,刘志明与同事们一同创造性地完成了保压方式、垫层方式和直埋方式三种埋设方案的研究,并提出了实施建议,还完成了三峡厂坝联合受力的现场实施方案。



另一项“国之重器”的建设现场,也少不了刘志明的身影。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勘察设计工作中,他先后作为专业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组织研究提出黄河游荡性河段穿黄工程位置选择、隧洞与渡槽方案比较和工程布置方案、穿黄隧洞结构型式、丹江口大坝加高新老混凝土联合受力与结构措施等。



在长江设计院工作多年中,他还主持了构皮滩水电站灰岩地区232.5米高拱坝和大跨度地下厂房设计、湖南皂市水库等大型项目设计10余项。正是在实际工程建设中,刘志明逐渐积累起综合协调解决问题的能力,后来多次担任抗震抗洪救灾和事故调查与处理等急难险重任务的专家组组长,并圆满地完成了如2008年汶川抗震救灾、2014年云南鲁甸地震红石岩堰塞湖应急处置2016年九江抗洪等任务。经过诸多重大水利工程的考验,刘志明总是告诉自己还应该多学习才能把勘察设计做得更好,他坦言,“知行合一是我一辈子探讨的课题。”



人才为基是发展的要义



当被问起人才对于水利行业的意义,刘志明笑着说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2006年,刘志明调至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以下简称“水规总院”)任总工程师、副院长,2009年开始建设的西藏旁多水利枢纽就是他到水规总院后为藏族人民建设的第一座大型水利工程。


当时,西藏水利人才缺乏,主要依靠水利部有关单位的支持,其中,刘志明牵头负责勘测设计方面。“在建好工程的同时,我希望能培养西藏自己的水利人才。”就在5年后,当西藏拉洛水利枢纽开始建设时,刘志明惊喜地发现,参建人员大多是从旁多工程锻炼出的技术骨干,当地人才的成长让他十分欣喜。作为咨询专家组组长,他经常克服气候条件差和交通不便等困难,深入工程现场调研,针对新疆、西藏水利工程的特点和难点,提出了适用的技术处理方案和指导意见,为当地百姓带去一方润泽,为当地水利人才提供知识养分。


刘志明在西藏旁多水利枢纽现场查勘


成长不仅是刘志明对水利人才的要求,更是对自己的要求。作为专家组组长,他主持了大型咨询审查项目40余项,解决了大藤峡等水利枢纽总体布置难题,东庄230米超高拱坝、大石峡247米超高面板坝筑坝关键技术,引汉济渭、艾比湖等深埋长隧洞不利地质条件的施工难题。他还主编参编了《全断面岩石掘进机法水工隧洞工程技术规范》(SL/T 839)等20多部水利水电工程领域的标准,填补了部分技术领域空白,推动了行业技术的发展,促进和规范了技术的工程应用。



四十余年来,刘志明长期致力于水利水电工程勘测设计、科学研究、标准化和管理等工作。但他始终认为,能在祖国大江大河上留下自己的印记,才是工程人最珍贵的勋章。“祖国大地对自己的认可才是莫大的荣誉。这句话不仅送给自己,也送给每一位拼搏奋斗的水利人。”


“母校的谆谆教诲与悉心栽培,如同江河之源,为我四十余载的水利人生注入了不竭动力。”刘志明感怀地说道,“希望新一代河海学子们既要夯实理论基础,更要在工程实践中锤炼真本领。中国水网建设中许多关键科学技术问题期待你们去攻克,南水北调西线和刚开工的雅下等重大水利工程需要你们去建设和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