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水电学院举行水电1997级入学28周年返校活动

二十八载光阴流转,水利情怀薪火相传。水利水电学院水电1997级校友(水工、水动和农水3个专业)怀着对母校的深切眷恋与赤子之心,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聚而来,共赴一场跨越近三十载的“不如见一面”之约。此次入学28周年返校活动,既是校友们重温青春岁月、再叙同窗情谊的温馨相聚,更是以特殊方式为母校百十华诞献上的诚挚祝福。

水利水电学院党委书记娄健,时任学院领导白明进,班导师沈长松、蔡付林、郑源,任课老师朱召泉、方国华,教学秘书何奇芳,辅导员张毅华与校友们欢聚一堂,共话往昔峥嵘,共绘发展蓝图。

不如见一面,旧景新貌忆芳华

百草园宾馆汇聚了近百名从全国各地赶来的水电1997级校友。现场气氛热烈,校友们脸上都洋溢着欢快的笑容。张晓龙介绍了参加返校活动的领导、老师,蔡开玺介绍了活动筹备情况和整体安排,各班班长分享了同学们近况。毕业二十五年,许多人是首次重逢,大家纷纷在脑海中搜寻彼此当年的模样。

来自海南的李晓烨同学身着1997年入学的校服悄然入场,立即吸引了全场目光,霎那间唤起了大家沉睡的青涩记忆,一时间全场欢呼,掌声雷动。

留宁的校友们组建了水电97合唱团,拍摄录制了《不如见一面》MV。歌曲在现场首发,把深情献给母校和水电1997级全体同学。随着特邀嘉宾李丹丹老师的一首《好日子》把活动推向高潮,校友们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纷纷登台献唱,向母校、老师和校友们献上最真诚的祝福。活动筹备组为校友们精心准备了专属纪念礼包,内有印有学校校徽和110周年校庆徽章,订制的水电1997校庆文化衫,水电1997级最新通讯录等,每一件物品都满含母校对校友的牵挂与惦念。

师生话情谊,薪火接力谋新篇

清晨,迎着和煦的阳光,水电1997级的校友们再次踏上熟悉的河海路,在林荫掩映的校园中缓缓漫步。当年上课的水利馆、土木馆,埋头苦读的图书馆、北教,挥洒汗水的足球场、篮球场,朝夕相伴的3舍、6舍宿舍楼…… 每一处景致都唤起了校友们深埋心底的青春记忆。校友们或在当年的自习座位上静静端坐,仿佛重回挑灯夜读的时光;或在宿舍楼下合影留念,细数当年的趣事轶闻;或在足球场驻足畅谈,将二十八载的思念与感慨,轻轻诉说给这片见证青春的土地。

情系河海魂,同心共赴新征程

座谈会在水利水电学院会议室举行,娄健代表学院全体师生对水电1997级校友的荣归表示热烈欢迎,并向校友们介绍了学校110年来的发展历程与学院近年来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他强调,学院的每一次跨越、每一项突破,都离不开广大校友的关心与支持,希望以此次返校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与校友的联系,搭建起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交流平台,凝聚校友力量,共同为学院发展注入新动能,为国家水利事业贡献更多河海智慧。座谈会由河海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院长、水电1997级代表赵海涛主持。


“看到大家在各自领域发光发热,作为老师倍感骄傲!”时任班导师蔡付林和郑源教授细数校友们二十八载的成长与成就,言语间满是欣慰与自豪。时任学院书记白明进特别叮嘱同学们,在大家这个奋斗打拼的年龄,都是各单位的中流砥柱,特别要注意身体。教学秘书何奇芳老师深情回忆了与水电1997级学子相处的点滴时光,“当年的青涩少年,如今已成行业骨干,这份情谊从未因时间而褪色。”她励校友们继续秉持水利人的初心,在新时代水利事业发展中勇担使命、再立新功。

校友们也分享了二十八载的人生感悟与职业历程:有的校友扎根雅下工程、南水北调、淮河入海水道二期等重大水利项目一线;有的校友长期奉献在雪域高原,为“冰山雪莲”浇灌智慧源泉;有的奋战在边疆西陲,用实干诠释“治水兴邦”的誓言;有的校友深耕水利科研领域,在工程材料、水旱灾害防治等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有的校友投身水利教育事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新时代水利人才;有的校友拼搏在异国他乡,为“一带一路”倡议而奋斗…… 现场温情涌动,掌声与笑声此起彼伏,师生间的情谊在交流中愈发深厚。

座谈会结束后,与会人员移步科学馆前拍照合影。“我饮河海一滴水,我献祖国一生情!”伴随着响亮的口号,相机快门按下,将二十八载重逢的喜悦、对母校百十华诞的祝福,永远定格在这一温馨瞬间。二十八载岁月变迁,水电1997级校友们虽分散各地、从事不同领域工作,但“艰苦朴素、实事求是、严格要求、勇于探索”的校训始终铭记在心。从母校出发,校友们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水利事业发展,在江海湖畔书写着属于河海人的担当与奉献。

校友返校,是对青春的致敬,更是对母校的祝福;师生相聚,是对过往的追忆,更是对初心的坚守。在河海大学建校110周年的历史节点,水电1997级校友的回归,为母校增添了多彩的一笔。水利水电学院将继续搭建校友与母校间的桥梁,凝聚一代代水电人的力量,让水利情怀在传承中历久弥新,让河海精神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熠熠生辉,共同为国家水利事业发展、为母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贡献更多力量!